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都市快报 吞咽困难,多年查不出原因

2016-09-16 3991


吞咽困难,多年查不出原因

70岁大伯担心得了不治之症

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戴宁明晚在线答疑

记者张姝通讯员王家铃周素琴

来源:都市快报  2016916日星期五 15版杭州新闻

 

本周五晚7:30-8:3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戴宁教授将在“浙医在线·胃病圈”与群友互动,实时回答大家的提问。戴宁教授说,除了传统常见的胃部不适,值得重视的是,近些年来,食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比较常见的如: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反流导致的症状并非仅限于反酸、烧心或胸痛,也可以仅表现为食管外症状,如:咽喉不适、慢性咳嗽、哮喘、胸痛等。另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由于诊断困难,从而使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治疗,这些都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戴宁教授说起最近收治的一例典型病例——

  70岁的王大伯6年前开始反复进食哽噎感、吞咽困难,近1月内频繁发作,家人赶紧带他来到我的门诊。

  我仔细询问病史,发现王大伯发作时不仅米饭难以下咽,连水也喝不了,非常痛苦,以往每次都只能去住院补液治疗。近一年多以半流饮食为主。这六年来,他在多家大医院辗转就诊,均未能明确诊断。多次胃镜、CT和钡餐造影,结果都是正常的。

  王大伯不仅花费了金钱和时间,在精神上也疲惫不堪,终日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我翻阅了他厚厚的检查单后,考虑他的吞咽困难可能还是由于食管动力障碍引起的,就建议他做食管测压。邵逸夫医院消化科胃肠动力中心的主管技师储华为患者做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发现患者得的是“贲门失弛缓症”,戴宁教授对其进行对症治疗,王大伯很快就能吃得下饭喝得了水了。

  “我还有一个病例。76岁的李大爷,也是在2年前出现反复吞咽困难,间歇性发作,身心备受折磨。在其他医院做的胃镜、钡餐造影和CT也没有特殊的发现。这个月因为发作频繁,来到我的门诊。”戴宁教授说,我让李大爷做了食管测压,发现他得的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电钻食管(高压食管)。消化科吴加国主任为他做了“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手术后症状缓解了。

  戴宁教授说,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通常胃镜、CT和钡餐造影表现为正常,而食管测压由于其可以精确的、动态的观察食管的蠕动,可以对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作出明确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难、反酸、返食及胸骨后不适或胸痛患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可以帮助明确病因,从而指导治疗。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累及食管平滑肌而导致功能障碍。如,硬皮病患者中有40-50%存在食管受累,甚至有些患者的食管病变可早于皮肤病变和全身症状的出现。糖尿病患者中也有50%伴有食管蠕动异常。

  戴宁教授说,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胃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和我们的餐饮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这往往有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该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包括无规律性上腹疼痛、腹胀,伴有打嗝、泛酸、恶心、食欲不振等,往往进餐后加重。这需要我们积极预防,改变生活方式,主动打好保胃战,应该尽量分餐。当然,平时注意“养胃”也显得尤为重要。

 

欢迎加入“浙医在线·胃病圈”

 

戴宁教授916日晚19:30-20:30在“浙医在线.胃病圈”答疑,此次答疑主要围绕的问题。

加入“浙医在线·胃病圈”方式如下:

关注“浙医在线”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见右上),点击主页下方菜单栏里的“病友圈”,此时,你会收到一条图文消息,点击“阅读全文”,进入页面后,请找到“浙医在线小助手4号”,添加它为好友并标注要加入“胃病圈”,小助手便会请你进群。

戴宁专家名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德国和瑞士,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功能性胃肠病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擅长疑难消化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功能性胃肠病、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门诊时间:专家:周三上午(庆春院区)/名医:周二上午(庆春院区),周五上午(下沙院区)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