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寨卡肆虐 这位中国女医生与美国科学家找到了有效药


寨卡肆虐 这位中国女医生与美国科学家找到了有效药
2016-09-09 09:14浙江在线健康网见习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见习记者梁婧娴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今年以来,全球都拉响了针对寨卡病毒的警报。据了解,截至9月6日中午,新加坡境内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总数增至275例,其中有30名中国公民。
面对来势汹汹的寨卡病毒,科学家们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8月29日,一篇关于抗寨卡病毒感染及治疗其引起的神经细胞坏死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论著在全球权威杂志《Nature Medicine》上发表,论著称,研究者们在6000多种备选药物库里找到了三类有效药物,或能用于寨卡病毒的治疗。这篇论著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派遣到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学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徐妙。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属黄病毒科,主要由埃及斑蚊传播。据悉,寨卡病毒首先发现于1947年,原来只是在非洲和一些南亚国家流行,引发的病症并不重,80%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但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在中南美洲快速扩散,巴西甚至出现超过4100例新生儿小头畸形,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寨卡病毒正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元凶。
迄今为止,已有6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蚊媒造成寨卡病毒传播,还有美国、法国、新西兰等11个国家发现了寨卡病毒人际传播。不幸的是,目前尚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正是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今年三月份,徐妙所在的美国国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合作,共同研究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研究者们应用高通量筛选(HTS)方法,在用iPS细胞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P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和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三种细胞上夜以继日的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三个多月,研究者们终于在6000多种备选药物库里找到了三类有效药物:Emricasan可以有效保护脑神经细胞免受寨卡病毒的损伤,Niclosamide和CDK抑制剂(如PHA-690509)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且相互间有协同抗病毒作用。同时他们对非洲型、亚洲型的和波多黎各型的寨卡病毒均有效。
8月29日,徐妙和美国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抗寨卡病毒感染及治疗其引起的神经细胞坏死的小分子药物的研究》以论著的形式在全球权威杂志《Nature Medicine》上成功发表,影响因子高达30.357。同一天,《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主流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研究者不仅首次找到了治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药物,而且将所有的药物筛选结果存入一个开放型的PubChem资料库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共享,为寨卡病毒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这次徐妙医生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绽放异彩,是医院一直坚持中青年医生必须临床水平和科研能力全面发展的培养方式的结果。
徐妙表示,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新开端,这些药物还要经过动物和临床试验后,才有可能最终用于寨卡病毒的治疗。
记者自浙江省疾控中心了解到,今年年初,浙江共有4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目前,浙江已成功完成寨卡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并发布全序列,同时,成功分离出寨卡病毒,为研究寨卡病毒病原学、病毒传播、疫苗研究、诊断试剂研发与新药研发等科学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浙江省疾控中心提醒,公众如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和地区旅行,还是要注意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相关旅行史。孕妇及计划怀孕女性近期要慎重考虑前往发生疫情的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