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健康 下肢动脉硬化危害大 不妨试试药涂囊球治疗法


本报记者 谢文竹 通讯员王家铃 周素琴
来源:生活与健康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A2版 说医论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一直是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威胁者之一。在血管内放支架是传统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不过,支架并不是“想放就能放”的,支架断裂、支架内狭窄、终身服药等一大推后遗症,常常让患者陷入两难的境地。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首个药涂球囊经过国家批准正式上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率先获得了使用的资格。邵逸夫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杨进主任医师介绍,相比传统的支架治疗,药涂囊球具有体内不留异物,后遗症少,对患者损伤更小等优势,适宜绝大多是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80岁老人接受药涂囊球治疗
80岁的老濮是一名社区医生,从1年前开始,长时间走路后就出现左腿胀痛的现象。近3个月前症状越来越重,走个100米左腿就酸胀的不行,简直迈不开步。细心的老濮赶紧去医院,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简单来说就是“腿部的血管堵了”。当地的医生建议在左腿的血管里放一个支架。但放入支架后的一大堆后遗症让老濮范了难,支架断裂、支架内狭窄、终身服药,没有人希望自己得身体里放进一个“外来物”,可若不放动脉硬化的现象等不到治疗,以后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就在老濮左右为难之际最近,国内首个药涂球囊刚经过国家批准正式上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率先获得了使用的资格。
老濮了解了这个消息后,赶紧从老家赶到邵逸夫医院就诊。血管外科的杨进主任分析了老濮的病情后,认为他适合使用药涂球囊治疗。
最终,杨进主任带领的血管外科团队为老濮实施了股浅动脉药涂球囊扩张手术。术后第2天老濮走路的状况就显著的改善,第3天就顺利出院了。
传统支架疗法有一定局限
杨进主任指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目前老年人的高发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堵塞血管,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发凉、麻木等症状。
“过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的常用方法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这种方法效果明显,不过也有一定的局限。”杨进主任说, 对于机体本身而言,支架放置在人体属于异物,长时间后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后遗症。而且,并不是所有出现动脉硬化的外周血管都适合方式支架,比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经常弯曲位置的动脉,在这类位置的支架比较容易折断。
此外,支架只是起到支撑血管的作用,时间久了可能会出现血管内膜增生,支架内再次被血栓阻塞的现象。而且,这种情况的处理也是比较麻烦的。
药涂囊球优势显著
杨进主任介绍,药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是在传统的球囊表面涂有抑制内膜增生的紫杉醇、雷帕霉素等药物,在扩张病变位置的同时将药物释放在局部的血管内膜,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提高了血管通畅率,减少再次干预。
在新英格兰医学、Circulation等国际顶尖医学杂志发表的多个著名临床研究结果,已经明确证实了药涂球囊的通畅率显著高于普通球囊。
而且,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涂药球囊主要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使用涂药球囊可以显著降低再开通血管的再狭窄率。而对于放置支架后血管再次狭窄的患者,药涂球囊治疗也有不错的临床效果。其次,药涂球囊与金属支架、药涂支架治疗效果一样。使用涂药球囊后可以省去支架的植入,使人体内不留异物,避免了一大堆并发症。再者,使用涂药球囊简化了手术过程,对病人的损伤更小。
“随着今年国内首个药涂球囊获批上市,外周药涂时代来临,为下肢缺血患者提供国际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更多选择,可让更多下肢缺血患者获益。”杨进主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