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浙江24小时 61岁赵女士牙痛4个月确诊口腔癌,罪魁祸首是三颗蛀牙


61岁赵女士牙痛4个月确诊口腔癌,罪魁祸首是三颗蛀牙
来源 :钱江晚报APP 浙江24小时 2016-03-09
记者 郑琪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这两天, 61 岁的赵女士在庆春东路上,准备花置几百万购置一套新房。买房的原因只有一个:方便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复诊。这个故事还要从牙疼说起。俗话说牙疼不是病,但隐藏在牙疼背后的真凶,却差点让她丢了命。
赵女士老家在湖州,十几年前移民法国, 4 个多月来,因为牙痛她先后在欧洲多国就诊。奇怪的是,无论怎么治疗,毛病一直没有缓解。
前些天,趁着回国探亲的机会,赵女士挂了邵逸夫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肖芒博士的号子。一查吓一跳,原来隐藏在她牙痛背后的,居然是颊粘膜鳞状细胞癌(属于口腔癌的一种)!
肖芒博士分析,病因很可能与赵女士口腔左侧的三颗蛀牙有关。“她这几颗蛀牙已经有十几年了,牙齿旁的口腔粘膜长期受到磨损、刺激,最后引发了口腔癌的发生。”
在欧洲多国就诊,为何没找到病因?
赵女士年轻时爱吃甜食,牙齿一直不算太好。十多年前,她口腔左侧后面的三颗大牙,就有不同程度的蛀牙。
4 个多月前,她感觉左侧面颊部疼痛,尤其是这三颗牙齿那块,疼得厉害。“没啥诱因,也没吃什么刺激性的东西,就突然开始疼了,一阵一阵的,即使不咬东西也经常会疼。”。
赵女士一家经商,十多年前就移民法国,三个儿子的事业都非常不错,全家经济条件特别好。为了解决牙疼的毛病,她先后在欧洲多国就诊,就诊的医院不乏国际著名医学中心、国际知名教授,也对牙齿进行了一些根管治疗,但都没什么效果。
直到最近回国探亲,赵女士在老公的陪同下,到邵逸夫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看病,才被确诊为口腔癌。对于这个结果,一家人无法接受。儿子们纷纷赶回国内,陪着母亲上海再次检查,可依旧是同样结论。
一家人很疑惑:在欧洲多国就诊,找了这么多名医专家,为何没找到病因?
肖芒博士详细了解赵女士的就诊经历后推测,由于她发病初期表现为牙痛症状,局部也没有明显的新生物形成,而首诊的医生又是牙科医生,很容易往牙科疾病上考虑。“治疗失败后,接着求诊的著名牙科教授仅会诊了她的牙齿X光片,没去检查她的周围粘膜病变,才出现了比较遗憾的情况。”
三颗蛀牙长期刺激粘膜,引发病变
赵女士患的颊粘膜鳞状细胞癌,是口腔癌的一种。口腔癌因发生的部位不同,还分舌癌、颊粘膜癌、牙龈癌、口底癌和硬腭癌等。
国内口腔癌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二十,虽然不是很高,但是由于位置特殊,一旦患病,对生活影响巨大。根据统计,邵逸夫医院平均每年接诊十多例口腔癌患者,发病年龄主要是 40-60 岁,男性多于女性。肖芒博士说,发病原因上,这些患者存在一些共同点——
1、 长期吸烟、喝酒,喜欢嚼槟榔,来就诊的男性,一看他们的牙齿,通常都是黑黑的。
2、 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内容易滋生和繁殖的细菌、霉菌,促使癌症形成发展。
3、 异物长期刺激口腔粘膜,比如蛀牙、假牙等。
4、 营养不良,长期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锌等某些微量,导致粘膜损伤而癌变。
5、 口腔粘膜有白斑和黑痣等癌前病变没及时处理。
“赵女士不抽烟、不喝酒,口腔卫生也做得不错。她的病因,很可能和三颗蛀牙长期刺激口腔粘膜有关。”肖芒博士说。
前两天,肖芒博士医疗团队为赵女士进行手术,精准的保护面神经功能正常并完整切除了她口腔粘膜的病变部分,并进行了复杂的重建手术。从她左手前臂取了一块游离皮瓣,显微镜霞通过微血管重新吻合,移花接木移植修复口腔内的缺损,最大程度的保障赵女士的功能。幸运的是,病变未侵犯到骨头,不需要全部切除下颌骨,因此她术后的脸部外观几乎没受到影响,咀嚼功能也基本恢复正常。
中晚期口腔癌的 5 年生存率约 50% ,因为口腔血供丰富及肿瘤特性,癌细胞容易发生转移。接下来,赵女士还要进行放疗,每两个月就要复诊检查一次。
到底是癌,还是牙痛?四种情况须到医院检查
肖芒博士说,口腔癌最常见的症状是牙痛和口腔溃疡,由于症状不是很典型,往往容易被忽略,耽误了病情。那到底如何区分是口腔癌,还是普通的牙科或口腔毛病呢?他提醒,下列四种情况须到医院进一步检查,除了挂牙科外,还建议到口腔科、耳鼻喉科或头颈外科看看。
■非持续性牙痛,也弄不清楚哪颗牙齿在痛,治疗后没有缓解。如果是牙龈或牙周疾病引起的牙痛,往往是明确感觉到哪颗牙在痛,而且是持续性的。
■经排除病因或诊断性治疗后,口腔溃疡 2-3 周未愈合,应及时到医院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
■口腔黏膜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正常的粘膜颜色是粉红色的,出现褐色、黑色、白色或红色两级分化的颜色,都是不正常的。口腔粘膜变硬、边厚、凹凸不平、糜烂出血甚至有红斑、白斑,这可能已经发生癌变。 ■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癌多先向附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时原发灶很小,甚至症状还很不明显,颈部淋巴结却已有转移、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