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都市快报 23岁孕妇怀胎6月猝死,全力抢救只救回大人

2015-12-11 3676




 

23岁孕妇怀胎6月猝死,全力抢救只救回大人

  很大程度上与她动得太少、吃得太好有关

邵逸夫医院专家提醒:孕妇单侧下肢肿胀要特别当心

来源:都市快报 20151211日 星期五 B5版 好孕好育

记者 谢谨忆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急诊室,近日接收到一位因急性肺栓塞猝死的孕妇,经急诊、监护室、呼吸内科等医生全力抢救,孕妇起死回生,但肚里的孩子却在她猝死时永远离去了。

呼吸内科主任应可净教授事后了解了这位孕妇发病的前因后果,非常感慨:“如果她能早点关注自己的腿部酸胀,这场悲剧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出事的孕妇在办公室做文职

动得太少 吃得太好

出事的李女士今年23岁,是文职人员,平时工作坐在办公室里,不大需要走动。因为是第一胎,家里人也很看重,保护得紧,怀孕后吃的都是高脂高蛋白的“好东西”,上下班老公汽车接送,在家也是小心翼翼保胎,不大活动。就这样,李女士顺利怀孕到6个月,全家人正高高兴兴地等待着宝宝降临。

出事前半个月,李女士时有感到腿痛、抽筋,她想大概是胎儿长大了,需要的养分开始变多,自己可能有点缺钙,多补补钙就好了,也没有重视。

出事那天,李女士还在上班,一开始只是觉得下肢酸痛,有些胸闷、头晕,她还以为是正常的“妊娠反应”,当她起身上卫生间时,突然晕厥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头破血流。还好同事还算镇静沉稳,马上将她送到离单位最近的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并通知了家属。

并发心脏骤停的肺栓塞

经抢救后的生存率不到5%-10%

李女士送医时神志不清、烦躁不安,还未等急诊医生明确判断出病因,已心跳骤停。医护人员紧急开始心肺复苏抢救,同一时间,邵逸夫医院周道扬副院长、监护室朱涛主任、呼吸内科应可净教授、邵方淳医生等急速赶到现场参与抢救,最终判断,李女士猝死的原因是大面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简称肺栓塞)。

“并发心脏骤停的肺栓塞,经抢救后的生存率不到5%-10%。孕妇因为情况特殊,盲目溶栓可能会有大出血的风险,因此抢救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应可净教授说,最终,她根据李女士的情况制订了合适的溶栓方案,各位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终于救回李女士一条命。

抢救后1个月,李女士康复出院。

孕产妇是肺栓塞高危人群

应可净教授说,每年,邵逸夫医院都会碰到七八位孕产妇合并肺栓塞,有的孕妇情况非常凶险。

“肺栓塞70%95%是由于位于身体各处的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患者可能会突然发生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并有脑缺氧症状如极度焦虑不安、倦怠、恶心、抽搐和昏迷。孕产妇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血管,同时血液凝集因子增加、孕酮升高等因素,是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调查表明,中国妊娠合并肺栓塞居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妊娠期合并肺栓塞,为同年龄非孕妇的7倍。从年龄分析,40岁以上、多次妊娠史的孕产妇,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是30岁以下的初产妇的20倍。

怀孕期间不要久坐久站久卧

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要特别当心

因深静脉血栓堵塞肺动脉导致的肺栓塞,事前症状并没有特异性,难以识别,因此死亡率高,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所以,如果在血栓还没有形成,或者血栓还在下肢静脉没有流动到肺动脉时,孕产妇就能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止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

应可净教授向孕产妇提了以下建议:

一、孕产妇不要久坐、久站及久卧,每保持一个姿态一段时间,都应该适当活动活动。如久坐数小时,应适当起身行走数分钟,饭后适当散步,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如果确实需要久坐久站和静卧,那就抬高双下肢、穿上弹力袜。

二、饮食上不宜过度摄入脂肪、糖分及食盐,多饮水,减少血液黏稠度的增加。

三、孕妇下肢浮肿是常见现象,但如果孕产妇发现小腿单侧肿胀疼痛,尤其是活动后肿胀加重,并且比对侧小腿要粗1.5-2厘米以上,那么可能这条小腿里有静脉血栓了,要特别引起重视,及时到呼吸内科及血管外科就医。

四、既往有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病史的孕产妇,应该及时就医,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