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本报讯 昨天上午,44岁的胡先生因呼吸衰竭去世。临终前,他作了一个决定——捐献自己的角膜和遗体,回报社会。
昨天下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急诊室门口,停着一辆白色面包车,胡先生的妻子侯女士,看着丈夫的遗体被推上面包车。“他以前就提过死后捐器官、捐遗体。我尊重他的决定,希望他的角膜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遗体能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侯女士说。
她说,丈夫身体一直不好,只要身边有人感冒,他一定会被传染。去年7月开始反复感冒发高烧,40℃也烧到过。湖州的医生说,他的肺功能很差,支气管扩张严重,建议去其他地方看看。去年下半年,去了三趟上海,那里的医生建议做肺移植。“肺移植要很多钱,他不想拖累我们,就没做。”
上周四晚上,胡先生因呼吸困难被送到邵逸夫医院。“他的情况很糟,由于有过肺结核史、20多年的支气管扩张病史,他的肺部已经出现纤维化,肺气肿也很严重,心肺功能都很差,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邵逸夫医院急诊室护士长邵红玉说。
从入院到离开,胡先生在邵逸夫医院只待了4天多,但急诊室的护士都对他印象深刻。“我们很佩服他,佩服他对生命的理解。他希望有质量地活着。”邵护士长说。
上周六晚上,胡先生身体已极度虚弱,他在本子上写下了捐献遗体的愿望。妻子看到后,明白了他的心思,马上找来急诊室的护士,请他们帮忙联系遗体捐献的事。第二天上午,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医院与他及其家属签订了自愿捐献遗体的协议书。
望着载着胡先生遗体的面包车离去,他所在工厂的汤经理感叹说:“他从1994年开始就在我们厂里上班,这20年来,一直是勤勤恳恳的。当我听说他要捐遗体时,一开始有点吃惊,他老家在安徽农村,高中学历,农村人是很注重落叶归根的,但仔细想想,他捐遗体也很自然,因为他一直很善良,总是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遗体捐献者增多 他们是无语良师
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在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高尚人格的一种体现,是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捐献遗体。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三四年前,每年只能接收到二十几具遗体,现在,每年差不多有五十来具。”
目前,浙江省捐献的遗体主要供各个医学院做医学教学和科研使用。为感谢这些自愿捐献遗体的逝者,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了一个“无语良师”碑,碑上镌刻着自愿捐献遗体者的姓名,以及近300字的碑文,写着:“他们的生命已然终结,却无私地浇灌着他人的健康之树;他们的躯体或许不再完整,却时刻庇护着他人的生命周全……”每年清明节,浙大医学院的师生都会到这里来祭奠这些无语良师。
浙大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主任姜华东说:“现代医学以人体解剖为实体依据,要了解人体的结构必须通过直观地观察来学习,这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因此,人们尊称遗体捐赠者为‘无语良师’。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捐献的遗体教学,以前遗体比较少,这两年逐渐增多,差不多每位无语良师可供10-12个学生解剖。不过,缺口还是很大,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位无语良师供五六个学生解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