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你想要找的

NEWS
新闻资讯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惹祸 早发现早诊断延缓老年痴呆发展

2014-10-14 5040

63岁老伯常听到金鱼跟自己打招呼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惹祸 早发现早诊断延缓老年痴呆发展

本报记者 郭丽丽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本报讯  无论你的职位多高,知识多渊博,你都有可能患“老年痴呆”。老年痴呆类型有多种,63岁的代先生就深受其害,变性的脑血管破裂出血,不过9个月时间,他从一个身体健康的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精神错乱、能力衰退的病人。

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陈炜主任医师表示,痴呆患者逐年增多,但治疗、护理成本高且早诊断早治愈率低。如能早发现早治疗,得到合理的护理,能有效延缓病情发展。

记忆力减退 还爱跟金鱼对话

代先生今年63岁,身体一向很健康。退休前他是单位工会主席,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退休后又非常注意饮食健康,坚持锻炼身体,60多岁的人却是面色红润、体格健壮,看上去要年轻十几岁。

9个月前,家人发现代先生有些奇怪。记性是越来越不好了,日常的小事常常忘记,明明刚从工资卡上取过钱,却还反复地去取。以前,代先生很喜欢和朋友打牌,牌技顶好,大家伙都喊他“赌神”,可现在打牌常常不按规则出牌,总是输。

起初,大家都以为年纪大了,记性差在所难免。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代先生不仅记性每况愈下,还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行为。看电视时,会跟电视里的人物对话;对着鱼缸里的金鱼,能絮絮叨叨一两个小时。

“我们问他在跟谁说话,他就说,听到金鱼跟自己打招呼。”家人愈发觉得不对劲,就带着代先生到附近一家大医院做检查。

医生对代先生进行了大脑常规磁共振扫描后,发现代先生大脑有一些供血不足、轻度脑萎缩的表现,于是怀疑代先生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并开出了治疗老年痴呆、精神异常和活血的药物。

回家后,代先生按照医嘱服药。谁知症状愈演愈烈,常会出现各种幻觉,并且常常发脾气。“我们常常看到他用手在空中乱抓,明明没有蚊子,他非说要抓。”代先生的家人说。代先生越来越不听家人的话,和家人的交流越来越少,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有时还莫名其妙地往外跑。

家人非常担心,又去咨询医生,医生认为代先生的病情比较严重,是药物剂量不足的缘故,因此继续加大了抑制精神异常的药物。谁知加大药物剂量后,代先生不但未见好转,反倒每况愈下,不仅话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吃饭需要人喂,大小便也解在裤子上。

脑血管里“淀粉”致精神错乱

眼看着代先生的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家人很是焦急,但又束手无策。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代先生一家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陈炜主任医师。

陈炜主任在仔细了解了代先生的病情后,建议他住进精神卫生科病房做进一步的检查。“一般来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展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出现,已经是重度了,这个过程往往比较缓慢,至少需要5-8年的时间。然而,该患者起病较急、疾病进展很快,不过9个月的时间就很严重了,不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规律,因此要考虑是否为其他类型的痴呆,尤其是容易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混淆的脑血管淀粉样变性。”陈炜主任解释。

等到代先生住院后,考虑到代先生讲话含糊不清、身体肌肉僵直、大小便失禁等反常行为,首先要排除精神药物剂量过大所致,因此将药物剂量降到最低,相当于之前的1/15。“刚来的时候,就跟机器人一样,动也动不了,减少剂量后没两天工夫,就变得灵活多了,身体肌肉逐渐放松,讲话也变得清楚多了。”陈炜主任说。

同时,陈炜主任还给代先生安排大脑磁共振及磁敏感成像(SWI)检查。等到检查结果出来后,发现代先生的两侧大脑半球、小脑有多发微出血灶,提示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这一检查结果也验证了陈炜主任的判断。

那么什么是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大家想象一下,白墙渗水起了一个个水珠。再从磁敏感成像上来看,全是密密麻麻的黑点,可见代先生的脑内出现多处微小血管出血。

陈炜主任介绍,代先生的大脑皮层和脑膜血管壁沉积了很多淀粉样蛋白,就好像水管上沉积了很多水垢一样,变性的脑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脑叶微出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减退、构音障碍等痴呆症状;同时脑血流变慢变少,大脑缺乏充足的供血,更加重了患者的症状,甚至会出现无力、癫痫发作、精神错乱、昏迷等表现。

兜兜转转九个月时间,代先生看了不少医生,这才终于得到明确的诊断。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代先生不仅能自己洗澡、上厕所,与家人进行简单的对话,还能在家人陪伴下外出散步、锻炼。

要与阿尔茨海默病鉴别诊断

“因都是出现记忆力下降、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常常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混淆。其实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就有所不同。”陈炜主任指出,阿尔茨海默病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而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常伴有精神症状。同时,不同于阿尔茨海默病失语的表现,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患者会有构音困难,表现为发音不清或不能,但用词正确。

对于两种易混淆的病来说,要鉴别诊断,可以在大脑磁共振的基础上加一个磁敏感成像检查来明确。

陈炜主任说,目前对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但要避免使用抗凝药、活血药,否则会加重微出血。而常用的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也可能会加重脑叶微出血,因此也不能作为首选。由于发病因素涉及很多方面,除药物治疗,细致科学的护理对患者的行为矫正、记忆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痴呆分型很多,药物治疗是否正确,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影响。

提醒

痴呆患者要早发现早干预

无论是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还是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都是痴呆的一种,而这一类人群的逐步壮大,也正给予我们巨大的挑战。数据统计显示,至2010年,中国痴呆患者已达到919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达到569万。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记忆下降可能是痴呆的早期表现,而认为年龄大了,记性就会有下降,很少会到医院就诊。同时,即使去医院就诊,由于专科医生少,能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的比例也不高。

据研究,我国三甲医院因记忆下降就诊的患者中,只有36.5%的痴呆患者被神经科门诊医生诊断。

“痴呆症暂无治愈的有效方法,但是像早期的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可以通过积极正确的治疗来延缓病情的发展,延缓5-10年,也许就有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陈炜主任说,痴呆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针对性治疗可以延缓病症的发生,大大减轻护理负担。

如何做到早发现呢?陈炜主任表示,当老年人第一次出现抑郁表现,尤其是面部表情变化不多时,要考虑是不是痴呆的早期症状;当出现社交能力下降,社会退出,如跟老友们格格不入,也要考虑是不是痴呆了;当注意力分配出现困难,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一心多用”,也可能存在问题;当老人爱上了“捡破烂”,慢慢的记忆减退,特别是记不住新近发生的事,或是丧失了学习新东西的能力,都要引起重视,可能是痴呆了。

陈炜主任建议,如果发现身边的老年人出现记忆力下降、莫名其妙的言行举止,一定要及时带老年朋友到正规的专科门诊就诊,比如可以挂精神科、神经科的“记忆门诊”,进行完善的检查,并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照料培训。

建议

痴呆患者护理需要更多专业人员

在我国,可以收治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科床位仅有3000张左右,只有不超过500名医生具备治疗痴呆的资格,可如果按照919万患者计算,每年至少需要两三千万专业“老年痴呆症”护理人员。

护理员人数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且又缺乏专业培训;如需要家人照料,无疑大大增加了家庭的负担;治疗痴呆的药物,价格从每月几十元到1500元不等,其中部分药物未纳入医保,种种现实问题全都摆在眼前。

多年来,陈炜主任一直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颇有自己的见地。他认为,政府应对痴呆制定国家级的策略,包括研究经费投入、相关知识的普及、专科医生的培训、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养老机构的建立;并将其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建立痴呆治疗、护理的保险制度。痴呆列入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种报销范围;将家庭困难的痴呆重症患者纳入社会救助范畴,优先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开展照料护理医疗保险。此外,还要建立多层次照料体系,给初级看护人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咨询和支持,这个措施可以将患者进入专业护理机构的时间平均推迟18个月;培训社区医生进行简单的认知障碍筛查手段,将直接观察、患者自评、家属报告作为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内容;提倡居家照料。

作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病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痴呆协会常委,陈炜主任积极参与撰写老年精神科培训大纲与考核认证标准,以及中国记忆体检专家共识与记忆门诊标准,以促进培养专科医生,提高专科门诊质量的工作,为减轻痴呆患者与家庭的痛苦服务。

●主委名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主任医师,精神卫生科主任,卫生部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PI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病学组副组长,生物精神病学组、双相障碍协作组委员,中国老年痴呆协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精神卫生和精神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老年精神病学会(IPA)会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擅长痴呆、情感障碍、失眠的临床与基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轻度认知损害筛查量表),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副主编《认知心理学》、《神经与精神疾病》等国家规划教材5本。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