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心目中的好医生,你来说说看


心目中的好医生,你来说说看
浙江大学首次推出百万重奖,奖励10名好医生、好护士
关注钱报微信“浙江名医馆”,明起发送关键词“好医生”可推荐、自荐
本报通讯员 单泠 本报记者 谷伊宁
当健康服务产业将成为新一波经济增长点的时候,医疗服务主体——医务人员的素养及大型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将成为关键。
浙大一院、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7家医院,以及校医院共8家医院,将首批启动“好医生”、“好护士”评选。钱江晚报生命版与钱报健康微信“浙江名医馆”携手这些医院,联合向社会征寻——你心目中浙大“好医生”“好护士”。
明起,请你关注微信“浙江名医馆”,发送关键词“好医生”,进入推荐页面,讲讲你与医生、护士的感人故事吧,推荐你心中的好医生、好护士。
共设4个奖
特别奖宁缺毋滥
钱江晚报记者从浙江大学了解到,浙大教育基金会设立“浙江大学医德医风奖励基金”,每年重奖表彰和激励浙大优秀的医护人员,今年是第一年。
今年共设4个奖:“浙江大学好医生特别奖”、“浙江大学好护士特别奖”,“浙江大学好医生奖”和“浙江大学好护士奖”。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说:“此次评选宗旨是为倡导优良的医德医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引领良好的行业风尚。”
据悉,浙大旗下的附属医院,除了我省规模最大的几家省级医院以外,在宁波、湖州等地还有6家市级医院冠名浙大品牌。
“加上目前省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纷纷牵手我省各县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浙大的医疗健康服务在我省医疗市场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势必起到行业的引领作用。”
罗建红表示:浙大好医生、好护士的评选,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到浙大冠名的各个医疗机构之中。
其中,“浙江大学好医生特别奖”、“浙江大学好护士特别奖”各一名,每人颁发奖金人民币50万元。但原则是宁缺毋滥,不设年度名额。
“浙江大学好医生奖”、“浙江大学好护士奖”一般每年各评选5名,学校授予荣誉证书,并每人颁发奖金人民币15万元。
评选四条标准
你来说一说
怎么样的医生、护士,才受公众欢迎与爱戴?哪些医生、护士能获得点赞呢?这都得你说了算。
此次评选从推荐到选评各个环节,都将充分体现大众声音。钱报微信“浙江名医馆”平台与公众实时互动,搭建医患沟通新平台,你可以讲出你自己的故事;为你心目中的好医生、好护士点赞!
医患双方都可以用“推荐”或“自荐”的形式参与。具体评选对象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0年以上,且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校医院工作5年以上的医生和护士。
推荐标准有四项,大家可以参与讨论。
1、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恪守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尊重和关爱生命,对患者高度负责;敬业爱岗、勤奋工作,乐于奉献;与同事同行团结合作,倾心培养提携年轻医护人员。
2、对业务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能力强,医疗服务水平高,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
3、获得同行、患者及社会较广泛的认同和尊敬。
4、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无违法违纪违规等问题。
“浙江大学好医生特别奖”、“浙江大学好护士特别奖”获得者除上述条件外,同时要求具有对社会和同行产生广泛示范效应的先进事迹,赢得了社会赞誉和爱戴。
各界评说
医患关系,当下热点。近一时期,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就此发表观点。
马云认为,不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才有利培育更多好医院、好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自己亲身经历,谈如何成为好医生。钱江晚报记者日前就浙大首次重奖医务人员,采访了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
罗建红:关爱他们,就是关爱自己
新医改是否成功,医务人员作为主体要更有担当;健康浙江,医务人员要起到全面的引领作用。
良好的医患关系,来源于沟通,来源于医务人员与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此次评选浙大“好医生”、“好护士”,“治病救人”是最基本的职业标准,通过公众的参与,或将形成新的价值观,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以满足人人获取健康、美好,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浙江大学除了大量培养医务工作者外,在我省医疗服务行业中也占有半壁江山。其品质,关系到我省新医改的成败,关系到公众对医疗服务是否具有良好的体验,也关系到我省整个健康事业的发展。
如果说,医务人员压力大,浙大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是最能感受得到的。他们除了看病,还有科研、教学,一个好的医生、护士几乎没有8小时工作概念,他们不但心中有病人,体察他们的病痛,还要不断创新,为攻克疑难重病,找到更好的方法。
当下,良好的医德医风应该富于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公众参与好医生、好护士的评选,让医疗服务从业人员更了解大众与社会的健康需求,并通过互动,提高公众与医务人员的素养,重建医患双方相互信任与尊重的良好风尚。
这次评选,护士占一半。他们是白衣天使,在医疗服务中做着许多幕后、基础的工作。呱呱坠地,来到人世看到的第一眼是护士,陪伴到生命最后的往往也是他们。进医院,第一个接待病人的是护士,而住院治疗,七分护理更离不开护士。眼下,护士人才缺失十分严重,可以说,他们比医生承载着更多的压力,如何让天使不折翅?给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马云:好医生能否少一些老病友
常常听医生说自己有几个跟了几十年的老病友,我愕然吃惊这些引以为豪的例子。我也特别纳闷,很多医院和卫生局经常拿每年增加多少同样病例的人数和接诊次数作为业绩汇报。
我认为,医院和医生应该以病人复诊率越低越好来考核。而卫生厅局应该考核同样的病例人数减少幅度,应该以防止和控制病为主。像消防局应该考核火灾减少的次数,而不是救火的次数。
去医院里最头痛的是排队,往往是医生看了十分钟,但挂号、就诊、检查、买药花去2、3个小时。
今天的医院,医生和病人都很痛苦,都很难、很累。每次去医院,本来身体和心情就不会好,看见那么多的病人和疲惫的医生和护士,心情就更不好了。
我最希望支付宝能有机会帮助更多的医院、病人解决排队的事……互联网要做的,能做的事很多,但应该做的事更多!
钟南山:救人成功带来满足感
虽然现在老是说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也老是被指责,但就我自己的体会,觉得大多数病人对医生都很尊重。而医生在为患者诊治过程中,能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医生通过努力和付出得到病人认可和感激,是目前多数医生们从医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力。
英国曾征集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人最快乐?入选的有:艺术家完成作品后欣赏自己作品、孩子在沙滩里盖了一个房子、妈妈为婴儿洗完澡抱起孩子,还有就是经过千辛万苦把病人抢救回来那一刻的医生了。医生治病救人成功时,那种快乐和满足感真的无法形容,我很迷恋这种感觉。在非典时期特别能体会。那时每天到医院,看到年轻的值班医生瘦瘦的,熬夜熬得脸都发青了,眼圈黑了,但他们脸上却仍然是笑意,因为经过一晚的努力,病人终于挺过来了,努力没有白费。
医生是否付出了真心?绝大多数患者其实是感受得到的。
我从业超过五十年,基本没有发生医患纠纷,并深深体会到大部分的患者都懂得感恩。有一位后来因肺癌去世的患者,他的妻子为他办好后事后,还专门来请我们吃饭,只为了感谢医生在对患者生前治疗时的精心照顾;而另一位已经去世快20年的患者的太太,每年中秋和春节都要送来问候或月饼,只是想感激当年医生的全力救治,令患者生命延长了一年多,“你的尽心尽力,我无法忘记,永远感激。”患属的话真的令我无限感慨……
好医生最重要有两点,一方面要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换位思考,真正想办法帮他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好专科之外的全科医生,对病人病情全面了解。替病人看好病,包括心病和身病,而不能只看病的器官而不是病人整体。
浙大附属医院院长的私房看法——
医者仁心,这样做
有了好医生、好护士,才会有好医院。在国外有个“医院友好度”评价,成为患者选择就医的指南。在我国,虽然有医院等级的评定,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但是在患者心中,这医院够不够好,多数时候,还是靠口口相传。
如何让患者有更好的医疗服务体验?如何让好医生、好护士脱颖而出?如何让医院赢得患者的青睐与认同?来听听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们的私家观点吧——
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
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好医生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全方位的,“好医生”的特质可以概括为5个核心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甘于奉献、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好医生首先必须是医术精湛的医生,能刻苦钻研医术,孜孜不倦,有学无止境的求知精神。专业水平高低是决定能否成为好医生的基本条件。
与医术同样重要的是,好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好医生要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与体谅。同时拥有严格遵守底线的自律,待病人如亲人的大爱,让病人少花钱的仁心,一日三省的人文关怀。
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好医生一定还是甘于奉献的医生。能在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做一个利他主义者。并且敢于与患者共同承担风险,在医患关系不甚理想的当下,敢于完成高难度、高风险手术和操作,接受死神的挑战。
因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卫生部授予了我“吴杨奖”,但我认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好医生一定是极具团队合作性的医生。好医生必须要得到团队的认可,这种认可,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病人开始,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努力。
好医生还要勇于创新。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好医生必须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传统医学理念、勇于触及医学未知领域,填补现代医学的空白。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