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浙江名医馆”联合国内微创学科“航母”邵逸夫医院独家推出《孔中窥术》,共推6季30集


牛气的钱报微创纪录大片来了
微信“浙江名医馆”推出《孔中窥术》
独家联合国内微创学科“航母”邵逸夫医院,
由中国美院影像团队打造,共推6季30集
七成手术选择微创,你知道吗?发送关键词“微创视频”即可观看
本报记者 章咪佳 本报通讯员 王家铃 王一帆
一位年轻白领,在体检中查出胆囊内有1粒直径1.5㎝的息肉,她并没有任何感觉,但为了防止息肉恶变,她需要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一位怀有身孕的准妈妈,因为子宫内不同位置有6颗肌瘤,导致自然流产。她需要手术切除肌瘤,但她很想保留住生育功能,腹部微创手术是她的机会。
一位酷爱K歌的中年男人,被确诊甲状腺癌,他担心手术后会失声,再不能拥有磁性的嗓音,他需要接受头颈部微创手术,取出肿瘤,尽可能实现创伤最小。
在生活环境、压力变化导致人类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他们的故事与你我息息相关:共同讲述着当人体遭遇越来越多见的外科疾病时,我们的身体内部,会经历怎样神奇的修复方式,既去除了病体,又更好地保全了身体的健康组织——
微创手术,从诞生至今不到30年,已经颠覆了手术的定义——
相比开放手术,微小的创口,术后更少的出血,术后更轻的疼痛,几乎不到一半的恢复时间……都决定了微创手术成为了一种改变病人生活、改变医学观念的手术方式。
目前,全世界的一流大医院中,外科微创手术已经平均覆盖了近70%的外科手术。
从今天开始,本报微信“浙江名医馆”将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陆续为大家推送一个系列30台典型微创手术的科普视频系列——《孔中窥术》。
手术全部由邵逸夫医院腹部外科、妇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科、头颈外科、心血管外科等科室的名医来完成。我们会像推送美剧一样,为大家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奉送上6季手术故事。第一季讲的是肚子里奇妙世界。今天大家关注微信“浙江名医馆”,发送关键词“微创视频”或点击底部菜单“功能服务”,即可以看到第一季一集“切肝取石”,展示的是高难度腹腔镜左半肝切除。那可是在指甲盖大小的孔里完成的哦。以后每周一集,敬请追剧。
这张医生手绘的图,告诉你
从头到脚的毛病,可以微创
手绘图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俞图南医生。
30集《孔中窥术》有什么?上面这张出自医生之手的漫画,一目了然!
30台手术解决的是伴随全身的绝大部分疾病。
邵逸夫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医院之一,现已成为国内微创学科的“航母”。
30台手术涵盖了治疗最常见且难度最高的疾病;展示了医院自创的新技术、新术式、新器械设备。这一切,我们将利用高端的影像技术,全部记录下来。
30台手术记录了国际微创肝胆胰外科的领军人物、浙江大学微创外科研究所所长、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等团队的风采——外科医生的手有多巧,看了视频你就知道啦。
这部纪录片,医馆君请了中国美术学院影像专业的团队来打造,医馆君把这部作品分享给病人、家属和所有对微创手术有好奇心的朋友们。
医馆君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配合加入对每台手术的介绍,方便大家能够了解微创技术能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能对病人的预后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孔中窥术》第一季第一集
不见刀光血影
12分钟切肝取石
如果换一个视角看,手术台上的医生,是艺术家。
《孔中窥术》第一季第一集视频,医馆君要向大家推荐一台关于肝脏的手术:左半肝切除术。这台手术由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主刀完成。
蔡秀军做这台手术,在世界上都出名:运用自己发明的手术器械和手术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切除病灶,而病人出血量极少。
医馆君当天全程在手术室内观摩了这台手术。立在通常被描述成“阴阳两界中间的那道门”里面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并不是普通人心目中的恐惧感觉。
至少那天我在手术室里,觉得这更像一个艺术工作室。蔡秀军手里的这把多功能解剖器,就像雕塑家手里的雕刻工具。
血管茂盛的肝如树冠
多发性结石像蛀虫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如果皮肤是透明的,我们的眼睛就有机会看到自己的肝脏:有左、右两瓣,暗紫色的。肝脏的尺寸很大,正常肝脏一般长度有25厘米左右,宽度也有大约15厘米。
假设人的身体是房子,人的左、右两肝就跟传统的家庭主妇一样忙个不停——肝脏负责处理从胃吸收的营养;制造血液里的蛋白质、葡萄糖和胆固醇;制造胆汁,分解脂肪;肝脏还是个很好的清洁工,清理血液里的细菌、药物和酒精。
肝脏是人的造血器官,所以肝脏“统帅”了成千上万根血管。这决定了对肝脏动手术,是有高难度的。
这台手术的病人是一位69岁的老太太。
人的肝脏,就像是一棵大树的巨大树冠,总胆管是大树的树干,左右肝管是分叉到左右半肝的“枝丫”。
老太太的问题,就是“树干”、“树冠”里,有很多像蛀虫一样的结石,结石引起肝脏的感染、腹痛,如果这种状况反复出现,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恶性肿瘤,因此老太太需要接受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手术。
毫米之间切下一大块肝组织
出血不足50毫升
这个手术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切除左半肝之前阻断血流的环节。
蔡秀军用器械一一解剖出这几根左肝脏底下的血管后,用可吸收的夹子夹断血管,阻止血流。
这是蔡秀军的一个发明。以往的手术,处理这个环节,有两种方式:要不就是跳过这一步直接开始切肝,不阻断任何血管,出了血再止血,这样的情况,出血量会非常大;还有一种方法把动脉、静脉都扎住,左右边肝脏的血管都阻断,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右边肝缺血,造成肝脏损伤。
摄像跟我说,他也是第一次进手术室看手术,“不往下看血窟窿,光看医生的操作,跟我打电子游戏差不多。”
这种观看体验可能是源于蔡秀军的手术工具。
如果您细心地看,会发现整个切肝过程,蔡秀军只用一样器械,不是一把手术刀,而是一根像魔法棒一样的长条状工具。
我们的镜头给了蔡秀军使用的手术工具一个特写:这把“手术刀”叫做多功能手术解剖器。
这个工具把刮开肝细胞梳理出血管、切割器官、电凝(用于创面止血)、吸血、冲洗等功能都合为一体,主刀只需要按按钮切换功能就可以使用好几种功能。
整个“左半肝切除”的过程,耗时仅12分钟!病人的出血量只有50毫升。给大家一个感性的比对,一次义务献血的安全量是400毫升,满满一血袋。这场手术病人的出血量,是这个袋子的10%左右。
这个手术故事的尾声,是一个很温馨的画面:
第二天查房时候,老太太精神状态已经蛮好了,吃过早饭,坐着。蔡秀军问她:“您能不能走哇?”她说可以,就站起来走两步给医生看看。
到第三天,医生再去看老太太的情况,告诉她,可以出院了。老太太完全没有想到:“噶快可以出院了?!”跟很多病友一样,老太太总觉得开刀住院没一个星期哪里够出院。所以她跟医生说:“啊呀,我能不能再住一天,因为我们家里人没有准备好这么快来接我,车子啊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