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就睡着了 这也是种病


走着走着就睡着了 这也是种病
发病原因目前不明 可能和自身免疫力低下有关
本报记者 郭燕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本报讯 古龙小说里曾有一位小人物名为石驼,石驼的最大特点就是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这种“特异功能”也一度让这个小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并让人羡慕,但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时,却未必是好事。
前几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就来了这样一位患者,患者自述近两年来白天常常不可抑制突然睡着。负责接诊的神经内科兼睡眠门诊张力三主治医师说,其实这种病名为“发作性睡病”。
白天必须睡4-5次
33岁的吴先生是福建人,两年以前来浙江打工,刚到浙江在工地负责搬运,常年的日夜颠倒,使他的精神状态很差,大约在一年前的时候,他开始白天反复的睡觉,据吴先生讲,早上7点起床,8点就开始犯困,中午吃完饭如果不睡觉,下午几乎进入不了工作状态,看手机没多少时间,手机就滑了下去,甚至可在开车时也睡觉,即使夜间睡眠充足也无济于事。另外,吴先生还有一个毛病,看体育赛事、健身或生气等情况引起情绪激动时,会突然全身发软。
张力三说,因为他常年研究睡眠,吴先生的状况,他一听就判断是“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让患者白天老想睡觉的脑部疾病。这类患者会在自己不情愿的状况下突然进入睡眠状态,有些人甚至会在活动中进入睡眠状态,如吃饭、与别人交谈或开车,还有可能突然跌倒,或全身(或部分身体)发软,常发生于兴奋、愤怒或大笑时;入睡前或刚醒来后数分钟内感到不能讲话或无法活动;入睡前或刚醒来后数分钟内,听到、感觉到或看到并不存在的东西。
经过“多次睡眠潜伏期测试”发现,吴先生不仅是经常想睡,而且是“秒睡”。从浅度睡眠到深度睡眠只需100秒,而正常人需要40分和一个小时。
潜在患病人群中常见青少年
也许很多人和记者一样有同样的猜测,以为吴先生的发作性睡眠和他以前劳累的工作有关,其实不然。
这种病目前虽尚未查出病因,但有多项证据指出,和自身免疫力低下有关,劳累的工作可能仅仅是诱因,临床还有很多患者即使睡眠充足,压力不大也还是会患病。
目前,国内尚缺乏可信的流行病学数据,但国外报道患病率每10万人中有25-50人罹患,每年新增0.74人/10万人口。按杭州900万人口算,杭州目前约有2250-4500人患病,且每年新增67个这样的患者。根据国外的统计,发病人群常见于青少年。
“如果发现有白天嗜睡可能的症状,建议立即看医生。因为这种情况可以使您非常危险,如发生车祸、跌倒导致损伤等。很多医院都有睡眠门诊,像我们医院就有全病种睡眠实验室,由神经科、精神科、呼吸科、五官科的医生组成。”
患者一旦成为疑似病例,医生就会推荐去睡眠实验室进行检查。第一个晚上,身体会被接上各种探测仪,记录您睡眠时的各种数据;然后第二天白天进行多次小睡试验。发作性睡眠患者的睡眠结构是异常的,这些异常会被睡眠检查所检测到,从而建立诊断。
多次小睡指的是每次让患者睡半小时,一天共睡四次,如果潜伏期小于8分钟两次以上,即为阳性,确诊并接受下一步治疗。
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共同奏效
从非药物治疗来说,首先要保证夜间睡眠充足;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节奏制订计划,在做重要事情之前小睡一觉;不要开车或做高空作业。
如果尝试调整生活计划无法奏效,就要启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是利他林,一旦接受了药物治疗,做某些事情仍要小心。药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纳差等。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一旦患发作性睡病,建议取得单位或学校理解。因为这样的患者常感悲伤、沮丧或尴尬。而且,不理解疾病或不知道得这个疾病的同事会认为你很懒惰,不愿意承担工作。所以这时你需要取得领导或老师的理解,沮丧情绪难以克服时可能要咨询心理医生。”张力三说。
●医生叮嘱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白天过度嗜睡
张力三医生说,说起睡眠疾病,大多人会想到失眠、打呼噜等。但另外一种睡眠问题,即白天过度嗜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的定义,白天过度嗜睡是指白天不能维持觉醒状态和保持警觉状态以完成日常工作,患者常常在不自觉或不恰当的场合下进入睡眠状态,且这种情况持续至少3个月。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人群中有10%-25%的人有或轻或重的白天嗜睡主诉。白天嗜睡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还可能导致车祸等意外伤害。如果出现无法解释的白天嗜睡,或用自评的量表(Epworth嗜睡评估量表)分值在6分以上时就应该到医院睡眠专科等相应科室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