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青睐”女性


“怪病”缠身两年几乎失去运动能力
多发性大动脉炎“青睐”女性
本报记者 郭燕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本报讯 从莫名头痛,到最后一侧肢体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短短几年的时间里,35岁的王女士像经历了一场噩梦。老年人才会发生的脑卒中怎么会发生在这么年轻的她身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朱越锋通过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王女士在提供上肢和头部血液的三根重要血管中,有两根已经完全堵住,最后一根也仅有一点点缝隙,确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
据悉,这种病多发于年轻女性。国外资料显示患病率为10万分之0.5,亚洲患病率高。
“怪病”缠身手术抢救
两年前,王女士莫名头痛。一年前开始出现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病最忌讳乱投医,但当面临这些痛苦又一时无法解决时,王女士还是乱了手脚,吃了大堆药无济于事。直到两个月前,上肢几乎失去运动能力。
发病两个月间,右侧上、下肢几乎失去运动能力,家人急忙把她送到上海某医院就诊,在重症监护室里抢救了1个月多保住生命,周围的亲戚都说她得了一种“怪”病,而当这种怪病好不容易诊断出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时,又被医院告知,如果想治疗,只有通过手术。但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王女士上肢血液的三根重要血管中,有两根已经完全堵住,最后一根也仅有一点点缝隙,手术很危险,这时已经回杭州的她不甘心又到了邵逸夫医院。
朱越锋表示,这样的手术稍有不慎会出现生命危险,但王女士这么年轻,如果不积极治疗,轻则半身不遂,重则危及生命,当时家属再三求助,他和其他几位专家共同商议手术方案,第一种方式是通过介入手段。第二种方式是打开胸腔做手术。
“因为唯独通的一根血管也仅有一点点缝隙,如果用导丝做介入,导丝插入的一霎那很可能会导致血管完全堵住,这样危险性很大,所以第一种方式排除。”
“第二种是打开胸腔。我们觉得想联通上下血管又减少手术风险,首先要绕开已堵住的三根血管,所以先打开胸腔,从接近心脏的大血管使用人工血管搭桥,绕开在颈部已经堵住的三根血管,分别从两侧锁骨下动脉接通。”
在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全力配合下,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把血管从升主动脉上引到了双侧锁骨下动脉。
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是主因
朱越锋谈到,大动脉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感染或自身免疫差,引起免疫功能失调,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进而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
“这种病以前较多见,因为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差,整体营养和免疫系统欠佳,所以发病人数多,临床上常见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尤其是20岁-30岁之间。”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变部位,临床主要分四型。
头臂动脉型。最先症状可能是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在咀嚼食物时感觉无力和疼痛。脑缺血严重者的患者会反复晕厥、抽搐,甚至偏瘫。而当上肢缺血,就会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酸痛、麻木,这些症状会慢慢加重,直至肌肉萎缩。
主、肾动脉型。下肢缺血而出现下肢无力,发凉和走路不平稳等,或因腹主动脉缩窄和肾动脉狭窄发生高血压,严重时心力衰竭。
肺动脉型。病变主要累及肺动脉,所以可能出现气短、咳血。
混合型。部位多发,以上几种可能都有,且病发时病情较重。
“在检查时往往是依据血管造影。” 朱越锋解释,血管造影能帮助医生了解栓塞部位,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状况,有无继发性血栓形成等情况,以便制订治疗的方案。
年轻人也要重视体检
朱越锋告诉记者:“这种病发病严重的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重视体检。”
因为疾病多发于年轻人,而很多年轻人主观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没有及时体检,在平时遇到类似小症状时也不太关注,等真正发现疾病为时已晚。
“建议如果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应早检查、早治疗,像王女士这样已经非常危险,如果再拖一段时间,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另外,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一年一次的体检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