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加盟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


32岁年轻男子患严重心血管病 给社会敲响警钟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加盟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
浙江在线健康网 health.zjol.com.cn 2012年08月02日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何超(右)给葛均波院士(左)颁发聘书
浙江在线健康网8月2日讯(通讯员王家铃记者郑宁)今天上午,浙大邵逸夫医院举行聘任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被聘任为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名誉主任。今后,葛院士将定期到邵逸夫医院进行科研、临床研究、疑难手术等指导,以及对医院研究生、医学人才进行培训,还会定期开课演讲。
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付国胜教授说,葛教授的加盟将促进和推动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临床研究、疑难病诊治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帮助邵逸夫医院心脏中心的综合诊治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32岁年轻患者病变弥漫敲响警钟
预防心血管病从15岁就要开始
聘任典礼结束,葛院士对一位32岁男性心梗病人进行手术。据了解,这位病人因胸痛2小时入院,心电图呈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造影示:冠脉弥漫病变,前降支近端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急诊介入手术开通前降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患者胸痛缓解。本次葛俊波院士开通右冠状动脉,基本上达到完全血运重建。
但患者病变弥漫,需要长期强化冠心病药物治疗,长期心内科随访。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年轻的患者,血管呈现弥漫病变,不多见。32岁的年轻男性尚未生育,将来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药物治疗,让人很痛心。
葛院士说,这位病人生活方式非常不好,熬夜打电子游戏、喝碳酸饮料、最主要是吸烟酗酒,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需要治疗已经发生的冠心病,而且更加需要从危险因素入手,如戒烟、减重、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葛院士特别强调要戒烟,并且要把预防工作做到位,要重点对15-25岁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因为这个人群往往是刚开始抽烟的人群。
附:葛均波院士介绍
葛均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PSIC)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葛均波便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葛均波于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4年-1987年山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年-1990年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1990年由原上海医科大学派往西德美因兹大学进修学习,并于1993年获得美因兹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经国家教委及中国驻联邦德国使馆批准,葛均波博士继续留在德国深造。于1993年跟随其导师来到Essen大学医学院继续他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任Essen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5年起任中国旅德医学会主席。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学术上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自此,他在学术上便一发而不可收,迄今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SCI-E收录论文134篇,被他引2820次。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并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工程等诸多荣誉。
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学术界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
凭着医学研究上专注,葛均波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国内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首例经TRI,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国内首例经皮二尖成形修复二尖瓣关闭不全。
葛均波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了病人的称赞,由此也获得了各种荣誉——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英才奖、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面对成功与荣誉,葛均波一点都不自我陶醉,他说,成功与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他将继续不懈地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