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乙肝病人也需长期管理


去年全省报告病毒性肝炎死亡7例
专家: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乙肝病人也需长期管理
来源:杭州日报 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A10 健康新闻
记者 余敏实习生 章晓清 通讯员 王家铃 任少凡
上周六,是第二个“世界肝炎日”。日前,省疾控中心发布消息:2011年,我省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9337例,死亡7例,位居传染病发病前列,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77%。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9岁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比1992年下降了2.5%。得益于乙肝疫苗的注射,15岁以下儿童下降了7-8个百分点,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至0.96%。
但病毒性肝炎仍然是我国第一位的传染病,邵逸夫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吕芳芳介绍,包括患者在内的许多人,对乙肝治疗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误区一:为了追求转阴四处寻方吃药
很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人,为了转阴甚至达到治愈,不惜辞去工作,离开家人,四处寻找“良药”。
“病人的转阴概念和医生转阴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取病毒DNA为监测值,或者e抗原阳性(俗称”大三阳“)转为阴,就是理想中的转阴。但对大众来说,都期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虽然目前的治疗手段,一些患者可以达到表面抗原转阴,但对大部分患者来说,转阴是非常困难的。”吕主任说,所以片面追求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或者乙肝三系都能够阴性,这是不现实的,目前也做不到。
有些医务人员不管患者肝功能和病毒复制指标如何,抓住患者一味追求转阴的心理,开大量治疗性中西药物,同时应用静滴、肌注外用一起上,而这种做法只会增加肝脏负担,对乙肝的治疗反而有害无益。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每年的自然转阴率约2%,所以,少数患者在服某种药物后发现抗原转阴很可能是自然转阴,并非药物作用。
误区二:“大三阳”转“小三阳”就没传染性
好多患者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当“大三阳”转化为“小三阳”时,就说明病情好转,没有传染性了。其实,有些“小三阳”也是具有传染性的。
“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可能是由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受到一定的抑制后发生的血清学转化,也可能是由于病毒发生变异结果。
若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不能编码e抗原而表现为“小三阳”,但病毒DNA其实仍在活动复制,这部分病人还是具有传染性的,他们的病情甚至会较“大三阳”病人的病情更重。
确定有没有传染性的确切指标是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含量,它们的含量越高,传染性就越大,单凭“大小三阳”是不能判断病情的严重与否。
“另外,大家也不用恐惧,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母婴和性接触。平时,正常吃饭、交谈等是不会传染的。”吕主任说。
误区三:觉得病情好转就擅自停药、不愿随访
我国病毒性肝炎年发病数约140.7万,全国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病近30万例。从远期来看,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都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人群。
按正规治疗,乙肝患者必须至少得接受2至3年抗病毒治疗,各项指标检测达到停药标准后才能停药,而且必须得定期复查。“但是,现在乙肝患者中近一半没有遵从医嘱服用药物,也不愿意接受长期治疗。”吕芳芳医生说,有调查显示,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65%仅愿意承受3年以内的治疗。
吕芳芳分析,长期治疗的患者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不知如何挑选医院和医生、对疾病认识不足、不接受长期治疗的事实、不愿意随访,“他们觉得费事、费钱,然而定期随访是决定治疗方案是否正确的根本途径,也是及时发现病毒变异、耐药的唯一手段。”
日前,邵逸夫医院加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组办的“乙肝阳光工程”。该工程重点对慢性乙肝患者及公众开展疾病教育,传递权威的乙肝防治知识,并为每位患者设立个人信息档案,提供便利的就诊、随访渠道,缩短就医流程,记录每次就诊结果。
“这样做不仅方便了医生,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检查数据,实行针对性治疗,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吕主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