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也会“郁闷”,也拥有超敏感的“情绪”


你的肠子容易被激惹吗?
来源:生活与健康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A3版 深度报道
戴宁教授门诊与患者交流
张芳(化名)今年50岁,15年来一直被腹痛、腹泻所困扰。吃完饭后,或者一着凉、或者精神一紧张后就觉得腹痛欲排便,急迫难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排便后腹痛即可缓解。腹泻每天少则3~4次,多则7~8次,给她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自从患上这个病,张芳就辞职在家,拒绝了一切社交,她害怕一出门就要找厕所的尴尬,更怀疑自己是得了癌症。这15年来,张芳每年都要做一次胃镜,隔两年做一次肠镜,每次检查,医生都排除了她器质性的病变,可她就是觉得医生肯定是漏诊了,否则这个病怎么会迁延不愈呢?
张芳究竟得了什么“怪病”呢?,一次次的上医院,一遍遍的看专家,检查做了无数,都没问题。与此同时,症状确实不见好,还伴随着焦虑、抑郁、失眠……张芳这是在“无病呻吟”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科主任戴宁教授说,这其实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在作祟。目前人群中约有7—15%的人患有此病,尤其以白领女性多见。此病亦和遗传倾向及人的敏感性有关。
究竟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原因是什么?病程究竟有多长?是否会发展为癌症?是否会缩短寿命?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症状?是否可以治愈?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戴宁教授。
名词解释:肠易激综合征
戴宁教授说,胃肠道是人体最敏感的器官,外在的食物刺激或者内在的情绪波动都会引起胃肠道激惹,继而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一系列症状。
在邵逸夫医院,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已占到消化科门诊病人的近三成,中青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但由于诊断是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多数患者都是反复多次就医检查后才能逐渐确立诊断。
肠子过敏、肠道痉挛、肠功能紊乱,这些你耳熟能详的名词,说的和肠易激综合征其实是一回事。这是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疾病中的一种,也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存在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其发病可呈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根据其主要症状的不同,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腹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症状常常为进餐、受凉、心理压力增大、精神紧张等因素所诱发,发作时腹痛欲泻,急迫难忍,大便溏薄不成形,次数多时可出现粘液,排便后腹痛可自行缓解。第二种,便秘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几天排便一次或者虽每日排便但排便费力困难,并可伴有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等症状。第三种,便秘腹泻交替型:即便秘和腹泻两种症状在同一患者身上轮流出现,某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腹泻,而另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便秘。在临床上以腹泻型最为常见。这类病人往往可伴随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全身症状。
因此,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以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改变(腹泻与便秘)、粪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为主要症状。如果患者伴有腹部不适或疼痛,以及伴有排便后缓解、排便次数改变、大便硬度改变这三项其中的两项,需考虑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
当然,功能性胃肠疾病是在排除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后作出的诊断。作为患者,要注意胃肠疾病的报警症状,如出现便血、贫血、体重明显减轻、腹痛、腹泻,伴有发热、黑便等,就要及时排除器质性疾病。
带病生存:这个疾病并不可怕
戴宁教授告诉记者,肠易激综合征目前的病因尚不明确,其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胃肠动力学和自身敏感性有关,饮食、精神等因素使症状复发或加重。并且该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门诊当中有不少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看病的。
“我们医院曾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发现:90%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30-50%认为会导致结肠癌。”戴宁教授说,虽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个不可治愈的疾病,至今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但这是一个良性的疾病,千万不要有恐慌情绪,它不会演变成癌症,也不会缩短人的寿命。
尽管该病不会危及人的生命,但是长期而反复发作的腹痛、肠功能障碍、腹胀等症状,会对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应该早期积极地治疗。可以通过饮食、行为、心理进行调整。“就像糖尿病、高血压这类慢性病一样,只要控制好了,一样可以带病生存,活出生命的质量。”戴宁教授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对疾病有个清醒的认识,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信心;第二,放松心情,适当减压,学生和白领阶层要特别注意调整生活节奏,减轻学习和工作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以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参加户外运动,保持稳定的心态;第三,发现并记录可能引起症状的食物并避免食用,尽量避免吃奶酪、巧克力、炸薯条、咖啡、碳酸饮料等,忌用冷饮;第四,饮食定量,不过饥过饱,腹泻患者应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食物,便秘者应多食纤维蔬菜、粗粮等。第五,服用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必要时加用解痉药及抗抑郁药。
药物治疗:一些误区需要避免
目前,很多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往往都有“心理恐惧”,如有的患者因担心某些食物会引起腹泻而不敢进食,或回避一些应酬,或担心频繁腹泻而放弃远途旅行等,还有不少人在应酬“饭局”前服用抗生素。
盲目应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因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在一般情况下不是感染所致,所以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易杀灭肠道有益菌,导致菌群失调,如此不仅加重腹泻,还容易合并肠道致病菌感染。
此外,一些“便秘型”的患者,往往会自行通便,千万要当心肠子变黑。戴宁教授解释,目前广告上宣传的许多通便药物是刺激性泻药,含有番泻叶、大黄等,口服由这些提取物制成的泻药,久之会导致结肠黑变病。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肿瘤的发生有关。
“因此,不管是腹泻型还是便秘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千万不要自行决断,惟有专业医师才能最准确最安全地帮到你。”戴宁教授强调。
沟通教育:功能性疾病需要认知调整
国外有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疾病的压力减轻,从而使腹痛症状明显改善,就诊次数大大减少。
戴宁教授介绍,胃肠是人体最大的情绪器官,肠易激综合征表现出来的时常腹痛、便秘或者腹泻的症状,其实跟情绪波动很有关系,常常是越紧张越担心越焦虑,这些症状就越来凑热闹,经年累月,患者被折磨得苦不堪言,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与此同时,多数胃肠疾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内心充满恐惧和焦虑,导致频繁就医,反复检查。不仅心身受累,医疗资源严重浪费。
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原则。通过正确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合理安排好生活工作及心身压力的调适是可以控制好该病的。
“我在美国医院考察时很有体会,疾病认知和行为指导有时能取得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的效果,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医院的健康宣教,在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就诊次数,降低医疗支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胃肠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戴宁教授说。
但在我国,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等原因,医患沟通时间非常有限,医护人员无法细致地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饮食、日常生活和心理等行为的指导。
也是基于此理念,邵逸夫医院日前成立了“胃肠疾病认知和行为干预指导中心”。医院联合护理部、营养科、精神心理卫生科、普外科、肛肠外科等多科协作进行多方位的疾病认知教育和行为指导。首届胃肠疾病认知学习班已于6月3日举办,今后这样的学习班,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
“文章开头提到的张女士,来听了我们的首期学习班,通过医生的解释,对自身的疾病有了很清醒的认识。在药物的辅助和自身的调整下,目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戴宁教授说,医生建议她每天记饮食日记,把诱发自己疾病的一些食物“揪”出来;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尽量让精神得到放松;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化;鼓励她多出去走走,加强体育锻炼,分散注意力。照医生的话如此坚持下来,张女士的排便次数已经明显减少,焦虑、失眠的情况也改善许多。
相关链接
研究发现大量补水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建议所有人至少在6个月内关注以下症状:腹痛和腹部不适,胃气胀,排便习惯改变。
2007年,剑桥艾登布鲁克斯医院的胃肠病学系对500名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75%的人适合进行食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
1.饮食有规律能够帮助消化系统建立秩序。
2.少吃多餐。一次吃太多会导致胃气胀和腹泻。
3.进食速度慢。狼吞虎咽会吞入更多空气,导致肠气和胃气胀。
4.充分咀嚼,让唾液中的酶拥有更多时间消化食物并刺激胃液分泌。
5.大量补充水。水与肠内纤维结合,能够增加大便体积,使其更易排出;腹泻时又可起到补充体液的作用。
6.拒绝高脂肪食物。粗茶淡饭更易实现均衡饮食,含脂肪和糖较低同时味重的食物可能有益肠道健康。
7.增加有益菌。其中尤以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家族的益生菌以及嗜热链球菌的功效最为明显。
本报记者陆桂芳 通讯员王家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