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破裂命悬一线 联合补心起死回生


46岁的赵先生(化名)被诊断为心肌梗死,病情十分危急,检查后发现大范围心肌坏死导致在心脏下壁靠近心尖处形成室壁瘤,不能和其他正常心肌协同收缩舒张;更为严重的是,坏死范围包括了室间隔并且形成了穿孔。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多科合作、医生联合补心,最终转危为安。
参与抢救的邵逸夫医院心胸外科徐医生表示,如此凶险的病情及时获得成功抢救,实属不易。该手术在浙江省内尚属首例,即使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心梗诱发严重穿孔并发症
入院十天前,赵先生觉得有些胸闷气急,但因工作应酬繁忙,他并没当回事。又过了四天,他觉得不适症状有所加重,就到医院检查。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提示为“急性心肌梗死”,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凶险的是,经心脏超声确诊,赵先生存在室间隔缺损。心内科专家判断,这是由于冠状动脉一个分支完全闭塞,导致供血部位的心肌坏死、穿孔,从而形成继发性室间隔缺损。
“穿孔是心脏破裂的一种,两个心室间肌肉坏死后十分脆弱,在高压血流冲击下破了一个直径有3.5毫米的洞,这就导致了血液从左心室直接流向右心室,到达全身的血量极少。”心脏中心外科钱主任形象地介绍了继发性室间隔缺损,他说,这是心肌梗死少见而极为严重的并发症,通过心外科手术风险评估系统评分,该患者手术死亡率高达90%以上!
破裂心脏被成功封堵
医院心胸外科、心内科、危重医学科、麻醉科的专家,随即上演了一台多学科合作的特殊战役。
要救治赵先生,先要把破裂的洞补上,但立即手术风险很大。心内科傅主任解释,这是因为心梗急性期,心脏局部组织严重水肿,坏死部位周围组织已经脆弱得像豆腐,手术操作极可能使缺损变大导致患者死亡。于是以傅主任为首的专家组给予强心、升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处理,同时为赵先生植入心脏辅助装置,尽快恢复相对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心功能。
一周的时间,在医护人员严密的病情监测、周密的诊治和精心的护理下,赵先生熬过了反复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期。“如果再经过1~2周的保守治疗,心肌水肿情况会得到缓解,手术难度降低,但面临的危险是全身重要脏器如肺、肾、脑、肝等器官功能衰竭。”钱主任说,患者心梗范围过大,形成的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严重影响了心脏功能,而且几次心脏超声复查均提示室间隔穿孔面积逐渐扩大,必须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彻底进行外科矫治,手术迫在眉睫。
心脏内外科联合讨论后决定,赵先生的手术安排在入院治疗后第八天进行。手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进行了室间隔穿孔隔绝,室壁瘤成形手术。手术彻底恢复室间隔对左右心室的分隔功能,并且对室壁瘤进行塑形使之可以与正常心肌协同运动。
在麻醉科的通力配合、重症监护室全面细致的术后管理等多方因素有效结合下,赵先生平稳渡过手术难关。
急性心梗征兆有时不典型
印象中,急性心肌梗死会有突发性的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样剧痛,为何赵先生疼痛的症状不明显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心胸外科王医生回答说,有不少心梗病人和赵先生一样,发作前未能识别病前先兆,更有不少中老年患者发病前无明显症状,耽误了就诊而导致死亡。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是五花八门。典型急性心梗的患者常伴有剧烈的胸部疼痛,但有的人会出现上腹痛、头痛、牙痛、咽喉痛甚至四肢痛等症状,还有少数急性心梗患者,特别是中老人,在整个病程中都无胸痛发作或其他症状,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存活下来的患者事后体检做心电图时,才发现是以往曾得过急性心肌梗死。”
王医生提醒说,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出冷汗、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胀懑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征象时,应想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做心电图等检查,以早确诊早治疗,挽救生命,防止猝死的发生。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祸首
冠心病近几年在我国发病率逐年提高,并出现起病年轻化趋势,具有起病突然,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
记者采访赵先生时,他说自己每天忙于事业,睡眠时间平均只有3~4小时,频繁的商业应酬,长期大量吸烟,缺乏运动,饮食没有规律,平时也没有任何心脏病的先兆。在鬼门关溜达了一圈的他感慨:“不论工作有多忙,每天应多睡一会儿,少抽点烟,多点运动。”
“冠心病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年不健康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傅主任表示,类似赵先生这样的病例主要集中发生于企业高管、中青年社会精英群体,他们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都同样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呼吁,改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因素积极控制,积极锻炼身体,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的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