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最早,派员最多,邵逸夫医院援建浙医四院满五年,浙医四院本月开业,成功借鉴邵医管理模式


援建最早,派员最多,邵逸夫医院援建浙医四院满五年
浙医四院本月开业,成功借鉴邵医管理模式
2014年9月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将投入运行,位于浙江义乌的浙医四院,是浙江大学首次在异地建设的综合性附属医院。作为国内首家异地办院的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对四院的发展极为重视,提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工作要求,并要求在杭的6家附属医院对四院的建设给予鼎力支持与帮助。邵逸夫医院积极响应浙江大学的号召,早在2009年就先后派出13名管理经验丰富的行政、医疗骨干参与四院早期建设,成为援建最早、派员最多、支持力度最大的援建团队。9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与浙医四院在义乌举行学科援建签约仪式,标志着两院为期5年的基础援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邵医模式”成功嫁接到四院,援建工作从医院管理向学科建设的全面铺开。
9月10日下午,简朴又隆重的援建签约仪式在四院行政楼报告厅举行,这是医院建成后首次迎来兄弟医院赴义乌进行实地调研与签约。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代市长盛秋平,义乌市政协主席宋英豪,义乌市副市长邵国龙,义乌市政协副主席董利明,邵逸夫医院党委副书记刘利民、李强,副院长俞云松,总会计师罗红芬,院长助理郭杏雅、乔凯,四院陈亚岗院长、张新跃书记、徐志豪副院长、王新宇副书记,义乌市卫生局长兼四院副书记王晖香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四院各职能部门、各业务负责人、员工代表等180多人等参加仪式。
签约仪式上,四院陈亚岗院长对邵逸夫医院5年筹建工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四院筹建之初,我们在浙江大学的附属医院中首选邵逸夫医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当时就确定借鉴与引入邵逸夫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打造一所‘全新的新医院’,建成像邵逸夫医院那样的富有人文特色的高品质医学中心。感谢邵逸夫医院5年来在医院运作模式、管理框架、人事体制、医疗服务、护理管理,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植入等方面所给予的全方位帮扶,邵逸夫医院的办院理念与中西结合的邵医管理模式深深扎根四院,成为四院未来发展的‘金名片’。”
蔡秀军院长说:“今天的四院让我联想到20年前的邵逸夫医院,正是有美国罗马琳达大学近千名专家的无私援助,兄弟医院的无私帮助,使得医院从一开始就在医、教、研等方面有一个好的起点,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近年来,随着医院全方面的发展,医院的任务和压力渐重,尤其是人员储备矛盾日益突出,但支援浙江大学自己的兄弟医院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四院筹建起,我们就根据学校部署,输送了13名医疗专家、护理与管理骨干,是至今为止附属医院中派员最多的。邵医人扎根四院5年了,今天举行学科建设签约仪式,标志着援建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我们承诺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不折不扣把援建工作做好。希望在四院工作的邵医人继续发挥邵医优良传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展示邵医人的风采”。蔡院长的讲话言辞诚恳又鼓舞人心,报告厅内数次响起掌声。
签约仪式上,邵逸夫医院援建团队成员悉数到场,从一纸蓝图到建成开院,5年,倾注着这13名骨干的全部心血。巧合的是,20年前,正是由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5年的无私援建,让西方医院管理精髓完美嫁接中国土壤,如今,邵逸夫医院同样用5年的无私援建,将邵医管理精髓植入义乌,完成医院与医院,文化与文化的对接与传承。作为具有西方管理理念与运行模式且中国首家连续三次通过JCI评审的国际化医院,邵逸夫医院深知完善的医院管理体系与医院文化对医疗机构未来发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筹建之初,邵逸夫医院就选派既有传统医院工作经历又有国际化医院管理经验,并全程参与邵逸夫医院三次JCI评审的资深管理骨干担任医教部、护理部、医事部主任等要职,全面参与四院建设。并且,除按照浙江大学的部署对四院的新员工进行培训与轮转外,还另外接收四院轮训人员达160多人次。
在大量管理干部的输出支援,大量医师高水平规范化培训,大量护理人员的特色培养,JCI体系下规范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又新增内分泌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等3个优势学科的对口援建,标志着援建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与起点,双方合作从医院管理延伸到了学科建设。
正如蔡秀军院长所说,全力参与附属四院的建设,是邵逸夫医院响应省委省政府、国家医改新政,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的最好体现,也是落实好市校合作协议的最重要举措,并对浙江大学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具有非凡意义。相信在这种具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援建模式下,一定能将附属四院建设成为浙江大学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医疗技术辐射源地、名医和医学科学家聚集地,达到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的水平。
邵逸夫医院出席签约仪式领导与援建四院满5年的邵医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