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潘宏铭教授的“胃”道见证:当难治胃癌遇见免疫希望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2020年7月22日
早上9点,刚结束每日例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潘宏铭教授就开始了新一天的查房。他健步如飞,但每到一间病房,都会驻足停留,悉心询问。
其中,消化内科病房里,那些晚期胃癌患者的病情尤为牵动着他的心。胃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在国内以患者多、生存期短、死亡率高著称。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近一半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国。而目前中国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有40%左右;无法手术的晚期患者,其五年生存率更是不足5%。
胃癌之所以难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隐匿性:早期胃癌往往没有特异症状,80%的中国患者一经发现就是进展期;
异质性:不同患者、不同发病原因、病灶所处位置不同的胃癌差异巨大;
疗法少:多数患者只能依靠手术和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但如上所述,中国大量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进展期,往往失去了手术机会;而化疗则存在着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较差、副作用较大、易复发等问题;此外,由于胃癌的异质性高、明确的治疗靶点少等因素,针对胃癌的靶向治疗进展相比于其他瘤种仍较为滞后,且存在驱动基因检测等限制。
面对“用药选择少、疗效存在局限”的治疗现状,在生死边缘的晚期胃癌患者们迫切地等待着新的救命希望。
今年3月,情况终于有了改观:全球首个PD-1抑制剂 —— 纳武利尤单抗正式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全身性治疗方案的晚期或复发性胃或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
这是迄今唯一在中国大陆获批的胃癌免疫肿瘤药物,也是目前唯一经III期临床研究证实能为中国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PD-1抑制剂。
事实上,在抗击胃癌的历程中,无数医务工作者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潘宏铭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深耕胃癌治疗20余年,他经历过曾经艰苦条件下对胃癌的无可奈何,也迎接过创新疗法给患者带来延长生存期的希望。而如何用好这些“新武器”,进一步推动胃癌治疗发展,是潘教授和他团队的探索目标。
正如潘教授谈到的,治疗手段的日新月异,让越来越多的胃癌患者得以长期生存,甚至获得治愈的可能。
这其中,被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带入公众视野的肿瘤免疫疗法,因其“独辟蹊径”的机制,为近年来的晚期胃癌治疗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也被潘宏铭教授评价为“突破性进展”:它不直接攻击肿瘤,而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持续杀伤癌细胞。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区别于传统疗法的重要特质,就是具有“生存拖尾效应”,即一旦起效,部分患者就有望长期不复发、不进展、高质量生存。
目前,已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胃癌免疫肿瘤药物用于三线及以上的晚期胃癌患者,一年生存率可翻倍。在获益患者(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中,有61.3%的患者的生存期可延长至两年以上。
胃癌免疫肿瘤治疗药物获批之后,相信能够为更多晚期胃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同时,我们也期盼着更多创新药物能够问世并惠及患者,有了它们,医生才有救治的抓手,患者才有医治的希望。
延伸阅读:胃癌科普小常识
胃癌猛于虎,在中国尤甚。由于遗传、高盐饮食习惯、合餐制导致的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等因素,中国的胃癌防治形势尤为严峻,2018年的发病人数占全球的44%1。同时,由于筛查普及不足等原因,约80%3中国患者发现时已是进展期。
近年来,胃癌等肿瘤开始逐渐呈现年轻化的风险。“年轻人也有不少得癌症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晚上熬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 潘宏铭教授提醒,不良的生活作息可能是打乱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癌症的元凶。预防癌症,应该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
战胜胃癌不仅要靠治疗手段的进步,早发现、早诊治也尤为重要。“现在邵逸夫医院早期胃癌发现的病人占了胃癌诊断病人的30%以上,早期发现之后,通过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在95%以上。”对于有家族病史、高盐饮食习惯、长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癌高危因素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筛查,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杨子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