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姚玉峰:送光明,我们一直在路上


姚玉峰:送光明,我们一直在路上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点赞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专家姚玉峰
来源:每日商报 2019年6月21日星期五 A11版健康
手术前,姚玉峰与“老阿姨”耳语,帮助缓解压力
商报记者 王然
“尊敬的习总书记,您好!我怀着无比激动和感恩的心情给您写信:在您,在江西省、浙江省、萍乡市各级组织的关爱下,著名的姚玉峰教授从杭州到萍乡市人民医院,为我成功实施了高难度的白内障手术。现在,我又看得见了,又能看书啦。”
这封真挚的感谢信出自96岁高龄的龚全珍老人。患有最重度白内障的她,几乎失明,并且曾被专家会诊认定,不手术为妥。而就在两个月前,她经历手术、重获光明。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全国道德模范、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5月1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老阿姨”龚全珍眼科手术记》及评论员文章《读懂这份关爱》,光明一报两微一端、光明网推出同主题微视频作品《“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这个重获光明的故事,令人动容。
“老阿姨”的眼疾牵动着众人心
龚全珍老人被习总书记亲切地称呼为“老阿姨”。她是“农民将军”甘祖昌的夫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还入选了“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随着年岁的增长,龚全珍的白内障5级硬核,已经两年不能看书,每走一步路都小心翼翼。“老阿姨”的眼疾牵动着众人的心,今年4月3日,江西省萍乡市委给浙江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发出一封特殊的公函:恳请姚玉峰给龚全珍做眼睛手术。
接到公函,姚玉峰很清楚给96岁的做龚全珍手术,难度、风险、责任、压力会有多大。“老阿姨,现在白内障手术水平已经很高了,您不要担心。我也一定会竭尽全力,让您实现看书的愿望!”4月12日晚,听说老人因为紧张,血压一直下不来,姚玉峰一下高铁就直奔病房,握着龚全珍的手许下承诺。
走出病房,姚玉峰立即投身于多学科会诊中。根据超声波测量数据,根据经验争取把误差降到最低限度。再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眼睛条件,在反复比较核对数据后,手术团队反复推算和比较各种方案,终于制定出两个眼睛植入不同人工晶体的手术方案……这时,已是13日凌晨2点。
手术险象环生 被他一一化解
9时40分,龚全珍被推进手术室。这场手术难度极高,患者的白内障核硬度是最高级别,瞳孔太小散瞳难度大,同时她还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脏病等基础疾病,术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状况。
10时16分,手术正式开始。没想到手术开始后不久,瞳孔从4毫米缩回到2毫米。姚玉峰全神贯注地在她眼睛里插入白内障超声乳化头,十分娴熟地对白内障核进行刻槽。
突然,龚全珍挪动了下头。“‘老阿姨’,痛吗?”姚玉峰问。“不痛,放心。”她回答。原来,是因为年龄太大,老人的自我控制力变弱。而这无意识的挪动,对手术却是极大的挑战。眼科手术,需要精细到微米级,头移动一点点,手术的难度都会增加10倍、20倍……姚玉峰依靠脚控调整显微镜头,配合老人头的移动,不停地调整焦点,追踪着坚硬核块。
因为白内障太老、核太硬,无法充分超声乳化的核碎块,突然把机器管道堵住了。姚玉峰一边果断、准确地先把超声乳化头拔出,暂停手术;一边指挥助手和工程师冲洗套管。
当管道恢复通畅,龚全珍的瞳孔缩小到只有1毫米了。这意味着手术几乎要在盲区的情况下操作。但是,姚玉峰依然镇静从容、平稳有序。终于,最后一块核块被吞入超声乳化头,消失了。10时29分,共耗时13分钟,手术完成。
做送光明的仁心医者
术后次日,下午3点。当姚玉峰给两只眼睛都做过手术的“老阿姨”小心地揭开纱布时,龚全珍脱口而出:“哇!好亮啊,我看得清清楚楚!”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都能看清楚住院腕带上的个人信息了。
两周后,姚玉峰利用周末专程再赴萍乡为“老阿姨”复查。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看远、看近的视力都达到了0.8,接近年轻人的正常视力。手术非常成功。
“老阿姨”的挑战只是一个缩影。二十多年来,姚玉峰一直在传递光明的道路上奔波着,他诊疗过的病人超过30万,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万。每天都要在多台手术中连轴转。
“一个姚玉峰,能完成的手术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有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不叫姚玉峰的姚玉峰,那就可以让十倍、百倍、千倍的患者重获光明,这样才不违背自己学医的初心。”于是,姚玉峰选择将自己的“独门秘籍”公之于众。从2009年开始,姚玉峰每年面向全国眼科医生举办两期眼科培训,普及“姚氏法”。今年6月13日至15日,姚玉峰的第11届培训班开班。
“送光明,我们一直在路上。”在姚玉峰看来,对一个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职业责任感,要时刻对生命持敬畏之心,对病人极致负责。“妙手回春,重见光明!”、“情不自禁的想要给这样的大夫点个赞!”患者和网友的真心赞许,他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