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建院30周年,10场健康科普直播等你来

2024-03-26 868

文章来源:橙柿互动 2024-03-26

在杭城,有这样一家医院,年纪轻轻,实力却很“能打”:它首创了一系列先进管理模式,改变了国人的就医理念,并连续五年在医疗界“国考”中蝉联A++,稳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前1%梯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便是这家年轻的医院。今年5月2日,它将迎来建院30周年。

1994年5月2日,钱塘江畔、庆春路东端,浙大邵逸夫医院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扬帆启航,其对标国际一流管理模式的运行理念,处处彰显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令杭城医疗面貌焕然一新。

自此,浙大邵逸夫医院拉开了护佑人民健康的崭新帷幕。秉承“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全体邵医人以“弄潮儿”的精神和担当,勇立潮头、栉风沐雨、探索创新。仅用了30年,便构建起以庆春院区、钱塘院区、双菱院区、大运河院区、绍兴院区、阿拉尔院区六大院区为核心的单体多院区发展格局,成为患者信赖和首选的顶尖医院。

去年伊始,浙大邵逸夫医院正式提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的战略目标,持续总结高质量发展成果,引领行业革新方向,秉持“国际化、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微创化、产业化”六大抓手,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之路上稳步前行。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大型公立医院是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加强责任意识,担当时代使命。”

 

精细管理

30年高质量发展 破茧成蝶

打开浙大邵逸夫医院30年发展的成绩单,正值而立之年的它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30年中取得诸多辉煌成就,成为业内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典范。

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国考”。这是国家深化医改、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检验区域医疗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金标准”“指挥棒”和“风向标”。

2024年1月8日,最新“国考”放榜,浙大邵逸夫医院位列全国第9,创历史最好成绩,连续五年进入最高等级A++序列,稳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第一方阵,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再获认可。

建院仅30年,从无到有、破茧成蝶,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中脱颖而出,跻身医疗“国家队”,浙大邵逸夫医院何以制胜?蔡秀军院长坦言,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功不可没。

作为我国内地首个港资捐助、省政府配套建设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医院开院前五年由美国罗马琳达大学主持工作,成为中西方医院管理文化交流碰撞的“试验田”,奠定医院高水平国际化管理根基。同时,医院从我国国情和患者实际需求出发,闯出一条接轨国际又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医院治理之路,开创了业内瞩目的“邵医模式”。

全国首创“门诊不输液”“病房不加床”“一人一诊室”“辅助检查中心化预约”等颠覆大众认知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及Attending负责制(主诊医生负责制)、委员会制度、设置入院准备中心等创新管理机制,令众多医院管理者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平均每年开展近百个质量改进项目,优化临床路径227个,覆盖33个专科;设立入院准备中心,实行病人立体收治,提高床位周转率;国内率先引入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设置日间病房,开放340个日间术种,最新平均住院日4.74天;建成全国首个以分级诊疗为核心、实体医院为背景的智慧医疗云平台“邵逸夫互联网医院”,累计接入国内医疗卫生机构7800余家,有活跃医生38万余名。

▲浙大邵逸夫医院智慧病房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解决了大型综合性医院面临的诸多难点痛点问题,而对于占据医院“半边天”的护理团队,浙大邵逸夫医院也在不断创新管理办法。蔡秀军院长介绍,医院致力于让护理岗位走向“专家型”,推进护、教、研三者紧密结合,在国内最早设立了高级临床专科护士(APN),在糖尿病管理、伤口/造口/失禁管理、静脉通路管理、疼痛管理、卒中等多个专业领域培养大量人才,成为唯一受中组部邀请派遣护理专家援疆的医院。护士离职率仅有1.6%——这一数据远低于全国同级别医院,恰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细管理的最好佐证。

此外,全国首创的“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则是浙大邵逸夫医院在管理方面的又一次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后,蔡秀军院长在多地调研时发现,全国多数地区都建有传染病大楼或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疫情来时发挥救治病人的重要作用,但在疫情过后却空置着,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痛点,医院在新建成的五期大楼里“做文章”,瞄准病房里最常见的“门”和看不见的“气压”,通过加装“隔离门”和“正负压装置”,调整功能布局,实现普通病房与传染病房的快速切换、无缝衔接,解决了“疫时床位供不应求,平时资源白白浪费”的两难局面。这一成果于2022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浙江省改革突破奖,并促使医院牵头编制了《综合医院病区平疫切换技术导则》向全省推广。

改革促发展,近年来,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人文爱心医院”“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巾帼奖状”等荣誉,连续八年蝉联“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成为首个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的公立医疗机构。

 

创新为魂

错位发展 擦亮学科“金名片”

“不忘初心”“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蔡秀军院长曾用三个词来描写医院的发展内涵。他说,医院的初心必须始终是治病救人,而不断发展的动能则是创新。“如果一家医院没有创新,它永远不会进步,只有不断求新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事实上,创新早已融入浙大邵逸夫医院发展的血脉中,成为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助推器。蔡秀军院长表示,创新能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根据临床需求,持续开展科学研究。

“如果要挂大便袋,还不如不治了。” 罹患低位肠癌的林女士特地从山东赶赴杭州求医,她是奔着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支架法肠转流术来的。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然而临床上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易引发吻合口漏,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严重的吻合口漏需要再次手术干预,可能影响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

如何防止吻合口漏发生?国内外常用的预防方法是回肠保护性造口术,即通过暂时性的肠道改道,在患者体外留置“大便袋”,使肠道内容物不经过吻合口排泄,将吻合口保护起来。自1855年德国医生Thiersch开创以来,这一手术方式被沿用至今。然而,这一手术方式需要患者携带造口生活3到6个月,相关并发症也随之而来,患者生活质量并不高。

蔡秀军院长团队针对临床痛点,耗时十余年发明一系列可降解支架并创建“支架法肠转流术”,用一副可降解支架保护了低位直肠术后吻合口以及避免二次回纳手术,约3周后,患者吻合口愈合,流转支架也在人体内自然降解。

这项技术打破全球沿用近170年的传统术式,避免了“挂袋”和二次手术,大大提高患者预后和未来生活质量,目前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成功应用于850多例患者。

“支架法肠转流术”之前,团队还研发了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建立腹腔镜刮吸解剖断肝法(已编入美国外科学院手术教材)、首创腹腔镜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等多个新器械、新术式,惠及海内外患者。

蔡秀军院长坦言,年轻医院学科历史积淀不足,存在短板是客观事实,“错位发展、精准微创、问题导向、交叉融合”十六字方针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应运而生。

多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人民健康需求,医院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微创引领发展之路,取得丰硕成果——

首创国际、国内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填补相关技术空白;率先引入腹腔镜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快速康复理念;建立我国第一个“微创医学”学科,并获批国内唯一“微创医学”博士学位点;创办“一带一路”微创医学院,主办“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微创外科技术国际培训班、“一带一路”微创外科培训班等;相关学术成果多次登上《自然》杂志、《科学》杂志等国际顶级期刊……目前,全院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占总手术量的80%,机器人单机手术量连年全国第一,微创技术几乎覆盖所有外科领域,在微创肝胆胰手术、下腰痛诊治、辅助生殖、复杂冠心病和房颤诊治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学科的崛起,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等承载着邵医人梦想的平台也渐次落地。2021年,医院牵头建设全国微创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疾病的微创诊治,开展医工信多学科交叉的医疗器械和诊疗技术创新研究,再度擦亮学科“金名片”。

▲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门诊大楼

 

接轨国际

始终坚持全球视野 追求卓越

“国际化”是浙大邵逸夫医院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作为国内首家通过JCI评审、中国首家加入MAYO CLINIC医疗联盟、亚洲首家通过磁性医院认证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引领着国内医疗机构的国际化进程。

2023年2月,“中国-以色列医学科创中心”项目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启动,这是国内首家以医院为基地的中以医学创新成果展示、应用、对接和孵化中心。中心引进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肿瘤电场治疗、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阻抗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等“黑科技”,让国内患者可在家门口与国际顶尖医学服务“面对面”。

2023年11月,浙大邵逸夫医院“中国和马来西亚医疗人员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入选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合作项目。双方将以分子病理合作项目为切入点,率先在分子病理检测领域开展临床新技术联合研究及人员培养工作,为中马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为两国医疗领域合作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浙大邵逸夫医院还与国际著名高校及顶级医疗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致力提高医护人员的国际视野;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立“一带一路”微创医学院,把最新技术成果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牵手国际顶级医疗机构打造“越洋门诊”服务,同时共建“国际罕见病诊治中心”,让更多患者在国内即可享受全球最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建立全球认可的海外医学生及住院医生轮转培训基地……

30年来,“追求卓越、接轨国际”成为浙大邵逸夫医院锚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的制胜法宝之一。国际化发展的背景和规划给了员工们更多向外交流的机会,也让患者就医更无忧。

 

温度医疗

人性化+智慧化 彰显爱与责任

从建院起,秉承“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和“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医疗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在全国首创了一项又一项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在患者就医的方方面面彰显爱与责任——

以疾病系统为中心布局门诊,开设MDT门诊等,每层均设多学科讨论室;将病区病房设计在向阳、向钱塘江的一面,打造“阳光病房”治愈人心;发明病房温湿度感应装置、智能窗帘装置和获得国家专利的“噪声智能监测和提醒装置”,让患者更好地休息和康复;开发“智慧药师”自动提醒,让离院用药更精准;CT室配备铅围脖、铅方巾以减少辐射暴露,超声室配备耦合剂加热器让检查更舒适……

2022年,随着庆春院区新大楼的正式启用,患者从地铁2号线庆春广场站出站,走过地下通道即可直接抵达门诊,并通过全院区的建筑贯通连廊,看病全程无需下至地面,实现“风雨无阻”无障碍就医。

此外,为优化就医流程、改善患者体验,医院在全国率先启动“智慧医院”建设,早早实现了医疗服务全流程移动智慧化改造,一部智能手机打通所有就医环节,并接连研发上线国内首个以省级公立三甲医院为主体的区块链医疗应用、首个5G+AR远程协助急救系统、首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医生助理,持续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浙大邵逸夫医院还积极践行公立医院的公益使命和担当,响应“双下沉、两提升”和“山海”提升工程号召,不断推进基层医疗帮扶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以医疗健康助力共同富裕。

三十载风雨征程,年轻的浙大邵逸夫医院航行在时代洪流中,展现着崛起的力量。

谈及未来,蔡秀军院长目光如炬:“以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为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健康谋福祉。我们将以建院30周年为契机,继续锚定一流,努力奋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邵医’力量。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李文芳 乐小舟

责任编辑:金晶
审核:徐芳 冯云浓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