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我摇病床” 大伯出院前情真意切写下小作文~今年邵逸夫医院30岁了,哪些医患温情瞬间感动你?

2024-01-28 2511


文章来源:橙柿互动 2024-01-28

2024年5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将迎来建院30周年。

30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以“弄潮儿”的精神和担当,栉风沐雨、探索创新,于精勤不倦中成就卓然而立的辉煌,以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标杆医院。

一家医院的飞速发展,高精尖医疗设备、高超的医疗水平必不可缺,而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是基石、也是前进的动力。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一次次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越来越多的生命奇迹被见证,越来越多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回希望,越来越多的温暖故事在医疗界传颂。

 

 

医护团队陪他“关关难过关关过”

80岁老人用国画寄托感谢之情

1月16日上午,孙女士在工作间隙特意赶来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将父亲孙大伯亲手绘画、精心装裱的五幅国画送给普外科吴峥嵘主任医师团队,以及肿瘤内科王娴主任医师团队的几位医生。

孙大伯和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故事要从2020年说起,确诊“癌中之王”胰腺癌至今,本以为自己时日无多的孙大伯已走过近4个年头。

2020年6月底,在常规体检中,当时78岁的孙大伯查出肿瘤标志物CA199指标明显异常,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胰腺癌。

孙大伯的文化程度高,当下便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尽管打击不小,孙大伯还是迅速调整心态,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寻求帮助。

“总体来说,大伯还是比较幸运的。胰腺癌恶性程度很高,大部分患者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特别是大伯所患的胰尾癌,很多患者甚至连手术机会都没有。还好,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大伯的胰腺癌仍处于中期阶段,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可以手术。”普外科吴峥嵘主任医师回忆。

从解剖结构看,脾脏紧挨胰尾部,为实现无肿瘤残留切除,主刀医生不得不摘除孙大伯的整个脾脏。手术很成功,虽然是微创,但对于年近80岁的孙大伯来说,还是元气大伤。“出院时,我父亲整个人轻了20斤。”孙女士坦言,当时,一家人对于父亲后续是否要化疗有诸多顾虑,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

“虽然病灶已经顺利切除,但也许体内还有肉眼不可见的癌细胞存在。胰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为了进一步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从进一步巩固疗效的角度考虑,在对大伯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尝试化疗。”肿瘤内科执行主任王娴主任医师为孙大伯一家详细分析利弊后给出建议。

治疗一段时间后,由于口服化疗药的副作用,孙大伯出现了足部的溃烂、麻木,很难下地行走。“王娴主任团队的陆海琦副主任医师推荐我们去疑难造口专科门诊处理。以为只是帮忙简单包扎一下,没想到去了之后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处理非常专业,慢慢地父亲也能下地走路了。”

关关难过关关过。孙大伯治疗至今,整个过程遭遇过诸多问题。“比如第二年复查发现CA199的指标又升高了,肿瘤复发、再次化疗,23年年初手术部位残端出现疼痛、如今胃肠道的副反应等等,过程中,每遇上一个问题,医生们都坐下来认认真真分析,陪我们一起想各种办法应对……胰腺癌这种毛病我们清楚,父亲走过了三年多还能保持现在的状态,不管是他还是我们,都已经觉得很惊喜了。”

“邵逸夫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协作非常顺畅,医生也都很负责,每一个阶段都和我们家属一起沟通病情,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孙女士说,在化疗方案的制定上,王娴主任团队非常谨慎,边治疗边观察,及时调整方案。“因为我爸爸80岁了,化疗副反应大,别人一次的用药剂量我父亲要分两次来做,整个过程时间更长也更复杂,前前后后换了很多化疗药物,但好在目前总体疗效评估还是稳定的。”

退休后,孙大伯开始学习国画,到如今已有十多年。“我父亲心态很好,遇到事情不埋怨,总是积极面对,确诊以来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爱好,每天画几幅国画、读读书。我想,这也是他保持良好状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说起这次送画,孙大伯说:“我想给医生们准备点什么表达感谢,其他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想想还是画几幅画。画得一般,难为情难为情!”

 “说实话,我父亲吃得苦不少,但到现在还是积极配合治疗,作为家属我们当然也是全力支持。说不好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可对于邵逸夫医院、对于遇上的每一位医生,我们万分感激。”孙女士说。

 

“医生为我摇病床”

74岁大伯出院前情真意切写下“小作文”

就在孙女士替父亲送画的同一天,浙大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俞世成主任医师收到了一封既生动又有些特别的感谢信——《医生为我摇病床》。

“我住院了,两天后手术。主管医生是俞世成(团队)。

俞医生一天两次查病房,询问病情、了解病史、制定手术方案。

进了手术室,俞医生走过来,‘高个子,身高多少?’‘一米七六。’‘你这个年龄算高了!’‘是的,造水库、修大农田、港口货物装卸身高都有优势。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也遥遥领先……’

三言两语,忐忑不安烟消云散。随着麻醉剂缓缓注入,我的思绪已奔向诗和远方。

手术很顺利,俞医生精心摘除了病瘤。手术后,俞医生依旧一天两次查房,第二天下午查房时说‘你可以试着坐一坐。’‘老太婆也古稀了,我怕她累着。’‘我来摇。’接着他弯下身,握着摇把摇了起来,一圈、两圈、三圈……

此时,我的心弦被拨动了一下。医生、护士们精湛医术献人民,鞠躬尽瘁为人民的高大形象在我眼前展现出来……”

说起这封感谢信,俞世成一连串的“常规动作,常规动作!”“哎呀,就是顺手的事。”“没想到患者会因为这个写一封感谢信,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写下这封感谢信的患者是74岁的林大伯,因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指标升高,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两周前的一个周三,俞世成为大伯做了手术,“还比较幸运,术后病理提示前列腺癌仍处于较早期阶段。”

俞世成说,在泌尿外科的病房里,前列腺癌、膀胱癌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如果术后卧床太久,可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为了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鼓励尽早下床活动是基本。”

那天查房看到林大伯,俞世成按照平时的习惯叮嘱他早点起来活动,如果下地实在困难,先从坐起来开始。“别看就是摇摇床,对于老人家来说也要花点力气的。”得知林大伯心疼陪护的老伴,俞世成很自然地说,“我来摇”。话音刚落,身后的两位医生走到林大伯床边小心将他扶起来,俞世成则弯腰摇床。几个人配合默契,甚至不需要语言和眼神的交流,同样的动作每天都在做,早就习以为常。

“以前我们大多是语言上鼓励患者早点活动,但是发现效果并不是特别好。有时候患者嘴上答应地好好的,等我们一出病房——照样躺着不起来。后来经常直接自己上手摇病床,‘强制’患者坐起来。”俞世成笑着说,不是医生心肠硬,也不是强人所难,确实是出于患者的角度考虑,咬牙坚持一下,对后续康复更有好处。

“真的就是常规动作,不光是我,其他好多科室病房里都一样!”结束对话前,俞世成还在不好意思地重复着。

 

30岁的邵逸夫医院和你有哪些故事?

欢迎来橙柿互动橙友圈发帖互动

“2020年一场大病让我跨进鬼门关,治疗过程疼痛难受经常让我崩溃。是邵逸夫医院医护人员的人心关爱,让我一次又一次燃起活下去的欲望。”

“2022年底右乳确诊浸润性乳腺癌,一时不知道如何接受,时间仿佛就此停滞,看不清未来。幸运的是遇到了邵逸夫医院的医生,给我心理安慰,用高超的技术为我手术并进行后续治疗,在我黑暗的人生照进一缕阳光。”

……

这些来自患者的肺腑之言,温暖、温馨、充满希望。

你和30岁的邵逸夫医院,有哪些暖心故事?哪些医生、护士,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想对30岁的邵逸夫医院说些什么?

即日起,都市快报联合浙大邵逸夫医院面向大众发出征集,说说你和邵逸夫医院的“缘分”,可以是一张有意义的照片、一封信件、一纸病历、一则短信,也可以是一个温暖的医患故事、或是医护的一句鼓励。我们准备了15份邵逸夫医院建院30周年定制台历送大家(三款台历随机送)。

记者 金晶 张慧丽

通讯员 李文芳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