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 2021年7月16日
人物名片
李华,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肾脏研究所和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肾脏科博士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脏科主任医师,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华主任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疑难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采用先进的方法延缓和阻止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在尿毒症病人的腹膜透析治疗上亦取得了一定成绩。他还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从海岛到陆地,于从医多年的李华而言,是一场医学的“修行”。曾经的李华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海岛医生,现在的李华则是一名透析生命线上的“摆渡人”。
01 从海岛到陆地的修行 慢性肾病是“沉默的杀手”
1962年3月,李华出生在浙江舟山定海的医学世家。年幼的李华在定海的一家部队医院的大院长大,父亲是军医,从事那个年代极为少见的“舰艇医学”职业,母亲是一名医院护士。
与同龄孩子不同,医院家属院长大的李华从小耳濡目染,切身体会到何谓“医者仁心”。久而久之,李华对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心向往之。
1978年,李华如愿考入浙江医科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启了他的医学生涯。1983年,李华毕业后回到故乡从医。他走村入户,致力成为一名仁医。
有几个月,李华接到上级任务,孤身前往定海的一处海岛,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海岛医生”。
李华坦言,多年来,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在孤僻海岛上的那段历练时光。那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岛屿,船是岛民和外界联结的唯一出行方式。
“那个年代,岛上的医疗条件艰苦,我们经常会遇到大风起浪的恶劣极端天气。船只不出海,就与世隔绝”,李华回忆说,“海岛的医院也没几个医生,我同时看诊内科和外科的患者,身心俱疲。”
李华说海岛医院的条件简陋,楼下是诊室用于看诊,楼上就是医师的住所:“晚上大风袭来,我可以看到窗外天海相连,漫天星河。”
那是独属于那群身负救死扶伤之责的海岛医者的浪漫夜晚。
在李华眼中,“海岛医生”的经历是与众不同、难能可贵的。与海浪相伴的夜晚,长夜漫漫,孤灯与理想为伴。
兴许是海岛的孤僻让他得以沉心思索,他极度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从海岛到陆地,于李华而言,是一场医学的“修行”。
1985年,李华来到杭州红十字医院(简称“杭州红会医院”)工作,他瞄准了肾脏科方向,开始着手慢性肾病的治疗。作为人体代谢最重要的器官,人类肾脏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人体一直处于肾功能低下的状态或尿中蛋白增多的状态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就被称为“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的主要症状有身体倦怠、食欲不振、贫血等。但是,大多慢性肾病在发展至后期才会出现症状,所以慢性肾病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慢性肾病如果未能及时有效的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随着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发展成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形成尿毒症。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慢性肾病发病的最大原因。此外,肥胖、代谢综合征、脂质异常症、高尿酸血症等生活疾病也对慢性肾病有所影响。
由于肾功能丧失是不可逆的疾病,因此,一般以“延缓、阻止进展”、“改善症状”为治疗的主要目的。
当肾衰竭发展到终末期,需要行肾脏替代治疗,这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血液透析,一种是腹膜透析。
人体的腹膜覆盖于腹腔、盆腔壁内和腹腔、盆腔表面,由间皮细胞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
所谓“腹膜透析”指的是终末期肾病或急性肾衰时体内含氮废物或水分等代谢障碍,利用腹膜半透膜的特性,将体内的毒素及过多的水分通过腹膜的通透性排出体外。
90年代初期,肾脏病患者的数量就不容小觑。但是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容乐观,透析设备也很稀有,透析技术也不成熟,肾衰竭患者很容易患上腹膜炎。加之透析费用高昂,很多患者往往透析几次后就不得不放弃。
“那时候的肾脏科是比较小众的科室,很多治疗方式也不太成熟,所以我认为很有挑战性”,李华说。
在杭州红会医院,李华有幸遇到良师——张凯教授。张凯教授是当时在浙江颇有名气的肾脏病专家,是浙江最早开展腹膜透析的医学专家,在业内颇具影响力。
这位医术精湛、极具人格魅力的导师是李华在肾脏科探索之路上的第一块敲门砖。“是恩人亦是恩师”,李华这样形容和导师张凯教授的关系。
在李华的描述中,张凯教授高瞻远瞩,极具医学洞察力。“他总是可以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国际上的医学前沿动态,并很快地去钻研学习,将最新的医学技术用于患者身上”,李华说。
02 “走出去”与“引进来” 邵逸夫医院是一块“试验田”
张凯教授犹如李华医学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李华也善于捕捉国际前瞻意识。功夫不负苦心人,一次重要的机遇随之而来。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国内医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著名的香港实业家邵逸夫先生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捐资一亿人民币,以期在杭州建造一所现代化、国际化的公立医院。
1994年,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正式开张运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第一个由港资捐建、外方管理的大型公立医院。
在建院前五年,邵逸夫医院由美国著名的医科类大学罗马琳达大学派出十余位专家,负责邵逸夫医院的筹建和管理。
有人说,当时的邵逸夫医院是“中国传统医院管理模式”与“现代化医院管理模式”的相遇,邵逸夫医院也成为了中西方管理文化交融碰撞的一块“试验田”。
出于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迫切渴求,李华决心前往这片“试验田”大展身手。
他来到邵逸夫医院开展工作,着手参与邵逸夫医院的肾脏科的科室筹建工作,科室初具雏形。
雏形已有,如何深化?
2005年,在邵逸夫医院崭露头角的李华得到深造进修的机会,他也品尝到了“邵医模式”的甜头。他前往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的肾脏科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进修。
初到美国,李华压力不小。“光光是一个罗马琳达大学,就有多个透析中心,而且当地关于肾脏病诊疗模式的先进性也让我叹为观止”,李华说。
在罗马琳达大学,李华感受到了明显的差距。回国后的李华决心改革科室的诊疗模式,并逐步带领团队进行医学探索。
2008年,李华再次“走出去”,他来到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肾脏研究所和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从事肾脏科博士后的相关研究工作。
与之前的三个月不同,李华这次一呆就是三年时间,他的目标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前沿技术。
他孜孜不倦地汲取国外各种先进的肾脏科治疗新模式,同时也跟随当地的医学专家参与到肾脏科疑难问题的研究中。2011年,李华怀着满腔热血和医学抱负回到了国内。
在美国,慢性肾病患者的生存期限很长,采取透析治疗后,他们也获得了很好的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如何才能让国内的慢性肾病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与社会,这成为李华回国后亟需解决的医学问题。
2013年,《自然综述肾脏病学》(Nat Rev Nephrol )杂志刊发了“中国肾脏病学发展现状”(Nephrology in China)的综述。
文章指出,在过去30年间,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中国的临床流行病学也发生着变化,且这种变化的速度和规模可谓史无前例。
具体而言,慢性肾脏病已成为中国公共健康资源的沉重负担。文章亦提到,中国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约有1.195亿。
一项横断面、全国性的中国成人代表性样本调查显示,不同地区间的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差异较大,总患病率为10.8%。
此外,根据当时中国肾脏数据系统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数为27万,接受腹膜透析者为3万。
数据显示,90%的中国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使用的是血液透析。
与腹膜透析不同,有“人工肾”之称的血液透析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
血液透析机就像给人“外挂”了一个肾,把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保留在血液里,把毒素、垃圾排出体外。
人体内可以作为通路的资源非常有限,因而血管通路被称为血透病人的“生命线”,是血液透析的重点和难点。
“想要成功完成一次血透,就需要一条通路,能够将患者的血液引入血透机器进行清洗,清洗完成之后还需要通过这条通路将血液重新输回患者体内,"李华解释说。
在这一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需要反复穿刺,感染、压迫等会导致血管内膜增生或血栓形成,进而造成血透通路狭窄或闭塞。
血管通路狭窄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和腔内介入手术,而腔内介入手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以来,已历经20余年的发展,逐步被广大医师所接受。
03让生命重新扬帆起航 透析生命线上的“摆渡人”
作为学科的带头人,李华有着一种把握前沿的大局观。
“在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诊的血管通路狭窄患者中,超过90%均采用了腔内介入手术进行治疗”,李华对这个结果很是满意。
李华说,比起传统的外科手术,腔内介入手术更具优势:腔内介入手术更加微创,手术效果也立竿见影,患者可以在术后短时间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此外,腔内介入手术对保护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以及后续血管通路的开通都有益处。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邵逸夫医院肾内科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血管通路中心之一。
多年来,该科室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美国Kasier医疗集团旧金山医院、日本静冈县立综合病院、德国亚琛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都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交流。
早在15年前,李华及其团队就在国内率先开展血管通路腔内介入治疗。早年“赴美取经”的李华也对其团队一直强调慢性肾病患者的诊疗流程必须规范化处理,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取满意的诊疗质量。
“我们这之前有一位高龄患者,在我们这做透析长达20余年,见证了我们科室的发展”,李华说。
佳音不断。2021年7月9日-11日,由浙大邵逸夫医院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钱江论坛会议”在杭州召开。
会上,“长三角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联盟”正式成立。
据介绍,联盟覆盖4省1市,未来将专注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建设,致力于为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的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技术与学术全面发展。
近些年,国内积极扩大对更多慢性和重大疾病的优先医疗保险覆盖,降低患者个人的经济负担。
2012年,国内将终末期肾病纳入了重大疾病清单,血液透析的费用大幅度降低,这为中国透析率及透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和资源。
紧跟医学前沿,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国内透析质量的提高?
2018年12月12月22-23日,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学术研讨会于在杭州举行,李华顺利当选为专委会主任委员。
据介绍,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汇集了应用数学、人工智能以及全省各地肾病专家。
专委会旨在多学科交叉,整合优势,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肾病诊治水平,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医疗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在肾脏疾病诊治过程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的热点。人工智能与医学的结合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会为广大慢性肾病患者带来福音”,李华如是说。
目前专委会每年定期举行两期肾脏病研讨会,来自各大医院的肾脏科专家齐聚一堂,对慢性肾病患者的疑难杂症进行讨论和分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据统计,当下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高达10.8%,患者约1.3亿,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慢性肾病患者。
面对这种形势,李华透露说,目前他和他的团队的医学研究重点包括“慢性肾病患者的心血管钙化机制”的研究以及“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
从海岛到陆地。曾经的李华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海岛医生,现在的李华则是一名透析生命线上的“摆渡人”。从医多年,李华说他对医生这份工作从未懈怠过。
“我的心中长存一团对医学研究的热情之火,当年的海水也并未浇灭这团火”,李华笑言,“海岛的日子真的值得纪念。回到肾病研究领域,尚有无数未解之谜。要踏实做事,诚恳做人,献身医学,让生命重新扬帆起航,这是作为一名医者的真正素养。”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