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走出误区是关键.

2021-01-13 6654

高血压患者,走出误区是关键

 

目前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的治疗上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阶段,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而高血压控制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相比于美国,我国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不仅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还可导致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的损伤。因此,将血压降至达标水平能显著减少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测血压方法要科学得当

  一天中,血压并不是恒定的,存在昼夜节律,其中清晨(6:0010:00)通常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段,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有效控制清晨血压可以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除了定期到医院诊室进行血压测量,规范的家庭血压监测也非常重要。家庭测量血压也要注意规范性。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起床后半小时到1 小时之内进行测量。尽可能在服药前、早饭前测量血压。每周测量3~4 天。测量的正确姿势为,坐位,双脚自然平放,上臂与胸壁成40 度角放在桌子上;上臂绑好袖带,袖带下缘距离肘线2 3 厘米,松紧以能插入1 2 个手指头为宜,袖带要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测量血压之前,被测者应静坐15分钟,保持心情平和,这样测出来的数值才是最准确的。如果要想测定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应当连续3天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测量。


高血压需综合治疗

  应用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方式治疗高血压效果好。大量资料证实,高血压很少单独存在,多数并发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危险因素。非药物疗法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具体内容包括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而药物疗法则主张遵循“小剂量起始、长效制剂优先、联合用药、个体化”原则。其中,小剂量起始意在平稳降压,避免降压过快诱发低血压、心绞痛、脑卒中等风险。长效制剂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个体化原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耐受性、依从性等选择适合的降压药物,从而精准制定降压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合理用药是关键

  合理用药,是控制血压的关键。但是大部分患者并没有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导致血压控制一直不理想。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要一辈子服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趁现在症状不重就不用药,这是非常错误的。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发病风险。还有一些患者,与上述患者相反,一旦确诊,就过度紧张,要求医生立马把血压降下来。降压求快求猛危害也很大,会引起身体不能适应,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缺血事件的发生。而循序渐进的降压则给了机体一个适应的过程,更为安全。一般患者应经过4~12 周治疗使血压达标即可。对老年患者,或病程长、冠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更应该适当延长。专家强调,很多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血压达标,就擅自停药,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血压达标不仅仅是指诊室血压达标,还需做到平稳达标、长期达标。高血压一旦发生,就需终生管理,需要长期或者终生服用降压药。能否停药,一定遵医嘱。食物和保健品不可替代药品。


老年患者更应该平稳降压

  老年人由于组织及器官老化和生理功能减退,其用药特点明显不同于中青年人,所以服用降压药时,尤需注意。老年高血压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退所致;半数以上为收缩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血压波动和脉压差大;同时多伴有心、肾、脑、眼等高血压靶器官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老年人高血压首选非药物治疗,通过控制体重、调节饮食,适量运动、舒缓压力等来控制血压。若2~3 个月后血压控制仍不理想且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出现者应予以药物治疗。但对有危险因素(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凝状态等)及靶器官损害情况下的老年人应及早进行药物治疗。如选用单一种类的药物,应从小剂量起,密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随时调整。鉴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呈多元性,对采用低剂量单药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可采用2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联合治疗。因为上午600- 800血压比其他时间约高20%,这段被称为“晨峰”时间段,心肌梗死发生率比其他时间增加40% 左右。故临床主张将降压药安排在晨间服用,以控制高血压的峰值,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除已知当时血压过高外,一般应避免睡前服用降压药。如每天多次服用,应将每天末次服用的时间安排在睡前3~4小时。  

 

 

来源:浙江省疾控中心网站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