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APP 花十多年找到控制超级细菌有效方案的团队 今日拿下省科技奖

2019-05-15 3349

花十多年找到控制超级细菌有效方案的团队 今日拿下省科技奖

2019-05-14 20:3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俞云松(左一)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 周素琴、刘翔摄

60%-70%的病死率到60%左右的治愈好转率,这不仅是一组数据的简单变化,更是一场浙江科学家与超级细菌持续十多年的“战争”的胜利。

超级细菌,曾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词。一段时期内,临床上几乎没有能与之有效抗衡的对手。病人一旦感染,就往往面临着无药可医的境地。而一场“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扭转了战局……

514日,在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十余年磨一剑 创下多个“首次”

近日,当记者走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省微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研究重点实验室,多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台前忙碌的画面顿时进入视野。

超级细菌为何会产生耐药性?如何解决超级细菌耐药问题?超级细菌耐药与其他细菌感染有何关联……20多个与超级细菌耐药和治疗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此开展。

几个小小的培养皿,几方长长的试验台,十多年的潜心研究,蕴藏着的,是无数病人生的希望。

俞云松(左三)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 周素琴、刘翔摄

“近年来,超级细菌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见,及时准确地找到应对之策,成为当务之急。”“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说,对于耐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他的团队已做了十多年。

从几个人的团队到如今二三十人的,从小项目到大项目,研究的技术手段也从最初简单的培养和PCR技术(一种基因研究技术),一直到了现在的基因组技术、蛋白质组技术和转录组技术等,超级细菌耐药机制的秘密逐渐被揭开。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乏难点。回忆这几年的研究经历,俞云松说,不同国家、地区耐药机制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是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点。

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项目团队开辟了良好的研究路径。“从临床实际出发,不断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进步很快。”俞云松说。

据悉,“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7个新耐药基因,建立了多种重要耐药菌治疗新方案,牵头制定了4个我国耐药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已成为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的重要方案。同时,该项目还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CC92呈世界性流行,还在国内首次建立临床重要耐药菌基因组分型与溯源方法及数据分析一体化平台,为我省乃至我国耐药菌流行、克隆监测及新克隆的快速发现提供重要手段。

俞云松在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 周素琴、刘翔摄

研究成果救甘肃27岁小伙性命

在甘肃一家医院的病床上,一个27岁的小伙子发烧,意识模糊。二次颅内手术带来了颅内超级细菌感染,情况危在旦夕……发生于三四年前的这一幕,一直令俞云松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针对超级细菌的治疗方法,病人就无法治好。杭州有专门研究超级细菌治疗方案的专家,或许可以请杭州医生试试。”前来会诊的专家提议说。

于是,俞云松就这样一路从杭州赶到了西北,进行会诊。

看过小伙子的情况,俞云松很确定,这个令外省专家束手无策的可怕“杀手”,正是他们团队多年来的研究内容。一番查看,对于治疗方案,俞云松已经了然于胸。

两三天过去,“奇迹”真的发生了。原本生命垂危、意识模糊的病人,病情明显好转。

对于研究团队来说,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俞云松在临床。 周素琴、刘翔摄

如今,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覆盖省内外30多家医院,近2万名耐药菌感染病人得到有效治疗。此外,项目团队还积极将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让更多医生能了解耐药菌,了解超级细菌,了解对付它的方法。“研究团队一直在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培训,每年都有一两千名医生参与到培训之中。”俞云松说。

“医生最希望的就是病人很快康复。别人没办法,我们治好了它,就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也是我们开展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俞云松说。

耐药问题是需长期跟踪研究的问题

俞云松说,团队目前正在与医药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一种名为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以更好改善愈后效果,提升超级细菌的治疗疗效。”目前该药物已完成体外研究环节,接下来将进入临床评价阶段。

对于未来的研究,俞云松说,虽然随着临床情况的变化,团队在耐药菌防治的研究思路会有所调整,但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一直是团队的研究方向。 

“耐药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踪研究的问题,它会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变化而变化。”俞云松说。在俞云松看来,耐药问题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更多合作研究机制的建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要充分利用全面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

目前,俞云松的研究团队已与剑桥大学等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未来这样的合作还将扩展至牛津大学、杜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而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多部门联合同样十分重要。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生活得健康和幸福。让每个人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俞云松说。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