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老年生活

2014-03-29 653





不一样的老年生活

                          —记邵医志友的导医活动

邵医志友 胡力能

 

   我院导医公益服务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导医成员由社会退休及在岗人员、学医的在校大学生和医院青年员工等组成,主要以退休人员为主,至今将有五个年头,他们的服务人群、服务天数不计其数。他们是怎样走过这些年头,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又是哪些呢?

“邵医志友”志愿者组织最早在2005年6月由本院员工组成的。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杭州各大医院接收了许多在当地救治条件受限的四川伤员,我院也是首当其冲。为帮助地震灾区的伤员早日康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减轻心理压力,医院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前后有700多人参加,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最年长的82岁,最年轻的只有18岁。志愿者们在院内做好伤员护理服务,同时配合医院将治疗结束的四川同胞一批批送上回四川的火车。送走最后一批伤员后,志愿者之间已经结下深厚的友谊。虽然大家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家庭,但是一直和医院保持着联系,先后陆续协助医院开展一些项目调查、献血等活动。2009年听说医院想成立一支导医队伍协助医院完成日益繁忙的门诊就医,一批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休的志愿者就报名参加了这支队伍。2010年春季,邵医志友正式开始导医服务,身穿医院特配的蓝色志愿者马甲,佩戴统一的胸牌,为患者提供导诊陪护、陪伴、办理出入院手续、健康教育、心理援助等志愿服务,浙大医学生也利用节假日到医院服务。

秉承医院“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志愿者开始了参与门诊大厅的服务。2009年有一位来自北京的就诊者,不懂杭州话,又不熟悉环境,在志愿者一路陪同下顺利看完病。她感慨地说,幸亏有你们的帮助,否则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完病,要是北京的医院也有一些你们这样的志愿服务该多好。志愿者张阿姨有一位半瘫痪的高龄母亲,家中其他兄弟都在上班,每星期轮到她导医值班,她都会提前协调好母亲的照料事项;志愿者周大姐每次来值班要倒两趟车,但她从未迟到过。有两位最年长的志愿者都已年过七十,但是从2008年为地震伤员服务开始,一直坚持做导医;一位是身患癌症的周阿姨,曾是医护人员,参加过唐山、汶川两次大地震的志愿服务,经验丰富,经常积极帮助其他志愿者熟悉业务和熟悉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一位是杨阿姨,曾被评为杭州市平民英雄,从退休开始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志愿者,有医学背景的她,在社区开设了推拿门诊,做了导医以后她不顾自己高龄,报名参加电大的医务专业课程,希望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活跃在门诊大厅的导医,许多就诊者的问题和矛盾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和化解。

一次,一位满脸是血的年轻人在工友的陪同下,冲进门诊大厅,志愿者立即把他引导到急诊室,帮助挂号并及时清理大厅的血迹;一位行走困难的老人独自前来就诊,志愿者一路全程陪同,让他顺利看完病回家;一位来自萧山的老年患者(患有轻微痴呆),在志愿者帮助下看完病却忘记了回家的路程,就主动帮忙联系家人,直到家人赶过来接回家。一段时间,医院实行了Ido自助挂号服务,志愿者在一旁协助患者在机器上挂号预约,甚至有些还垫付了挂号费。社会志愿者大都经验丰富,能及时发现一些就诊患者的突发情况,曾有一对老夫妇,老太太陪丈夫来看病,结果在门诊突发不适,被志愿者及时发现,将她送到急诊室抢救,给了病人最需要的帮助。

除了门诊大厅的导医服务,志愿者还应邀参与病房一些特殊病人的陪护。有一位患癌症的女士,女儿在国外,她的病已经到了晚期,丈夫也心力交瘁,志愿者参与了部分陪护和心理疏导,一直到她的女儿赶回来,临终时叫着志愿者的名字,走得平静而安详。他的丈夫朱先生在每一个节日都会给邵医志友的沈老师和志愿者们发来问候的短信。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